不完美才会美

  • 来源:快公司
  • 关键字:广汽丰田,创业,乔布斯
  • 发布时间:2016-01-27 16:21

  一场在校学生的创想比拼,一次邀请“业外行家”参与的经验共享,以创新之火,驱凛冽寒冬。

  “你们的车要给谁用?”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宁问,这位汽车行业的技术研发专家,反问刚刚在台上做完PPT演示的吉林大学学生。

  这是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和快公司,举办的“第三空间·时代智慧”汽车创新论坛现场。论坛来到第二年,增加了高校学生的竞赛单元,主题为“I am A PM我是产品经理”。

  12月的西安,正被化不开的雾霾笼罩。以技术为基石的创新实践,越来越成为人类与自然角力的利刃。减排、低碳、节能、环保,这些被反复使用的名词,似乎司空见惯,但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改变习惯的必然之路。

  产品经理,一个被巨人点亮的头衔。乔布斯、马斯克、张小龙……我们可以轻易地想起这些分量十足的名字,以及由他们带来的改变生活的产品,智能手机、电动汽车乃至我们随处可见的生活。伟大的产品经理将硬科技带进这个渴望改变的世界,而对于“塔”里的学生来说,这几乎是一次可预见失败的挑战,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洞见、奇想和疯狂。

  汽车,是未来世界里,工作空间与休闲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同时又是两者的连接管道、节拍器和催化剂。出行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汽车作为使用最为频繁的交通工具,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已经由最初的纽带,变得更加独立和多元。

  肖宁强调:“以用户生活需求为导向才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向台上的学生,抛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优秀的产品经理总是不厌其烦地思考他的用户。

  对在校学生而言,没有比亲身去设计产品更好的实战演练了,而接受专家的质疑,就是一次模拟的市场反馈,其意义甚至要超过将专业转化为产品。

  大学生创新竞赛,是广汽丰田公益计划的创新之举,从最初的助学和捐赠,到工厂参观和实习,与大学联合教育,到更深入的助创业活动,将公益之举变成更富有成效和远见的方式,更加切合教育的本质,未雨绸缪——科技之争最终是人才之争。

  “I am A PM我是产品经理”汽车创意大赛,有7所中国顶尖高校参与,共收集到近百份参赛作品,“这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升级版”,肖宁说。

  而参与这次终极评审的嘉宾,除了汽车专家肖宁,还有芬尼克兹集团董事长宗毅、Fiil耳机联合创始人唐学鹏、联合文创孵化器创始人胡传建、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洪军教授和《快公司FastCompany》主编柯志雄,而对产品经理而言,跨界融合,正是创新的基础所在。

  最终,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环保运输方案获得了冠军,这个基于除霾考虑的创新构想引起了宗毅的兴趣,“我愿意为这个项目投资,”或许,对于学生来说,得到资本的认可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但宗毅又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为这个项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也许把航运船改成公交车就可行了。”

  同样对这个项目认可的肖宁则从专业的角度,询问了动力设计方向的可行性问题,而这个项目的设计者钟玮则说,“一开始只考虑了理想的太阳能驱动,后来发现实际生活里,不可能天天有太阳,就增加了可充电设计,变成现在的双系统。”

  但即便这样,在校的学生依然无法坚定地回答出自己产品的终极目标,“究竟是缓解城市交通还是祛除雾霾。”

  而接着这场竞赛,继续进行的智慧对话,则是几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产品的理解,胡传建强调了要具有“知法犯法”的创新能力,宗毅则通过自己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全新管理机制,通过“人民币投票”来探讨员工对新项目领头人的真实认同感,唐学鹏则分享了科技产品如何寻找大众属性的经验。

  这些来自商业市场前沿的经验积累,恰好也是眼下学生创业者的盲区,他们不缺乏热情,但缺少和市场打交道的方式,他们埋头专业,但并不擅长跳出专业之外重新思考产品的方向。

  肖宁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出于对预算的妥协,他放弃了自己对材料的坚持,实践后才发现,妥协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浪费。创新本身就意味着无数次失败,无数个不完美,而对于参与比赛的学生而言,比奖金更重要的,恰好就是通过构想,去发现和面对自身的不完美,以及勇敢的坚持。

  乔布斯,也失败过。

  采访/郭江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