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效经验丸 在行

  • 来源:快公司
  • 关键字:在行,姬十三,O2O
  • 发布时间:2016-01-28 09:53

  打开手机里的一个文件夹,姬十三向我一个个展示和在行类似的APP产品:想见、有牛、大咖说、口袋专家……“市面上类似的产品现在至少有30多个,听说很多还在研发中,明年上半年估计会有50~100个。”

  姬十三说这些同类产品大多是2015年夏季冒出来的,很多甚至文案都直接“借鉴”了在行。

  “在行”是姬十三的果壳网团队在2015年上半年孵化出来的一个付费式经验交谈平台,以线下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让各领域行家帮助用户解决个性化问题。自上线后在行迅速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姬十三告诉我,从2015年3月上线到当年年底,在行已进入7个城市,邀请到5,000多位行家入驻,每天大概有300多单,平均客单价达到400元左右。

  姬十三此前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的创始人,在行这个产品的创意萌生于他一直以来的一个理想——做一所社会大学,而共享经济和O2O的模式则给了他这个理想实现的可能。

  其实在在行之前,海外以及中国也已经有一些类似的经验交流学习平台,如主打在线一对一经验分享平台的“8点后”,2014年7月就已上线。这些平台大多是从线上切入,多半集中于某些垂直方向的在线问答,比如职场问答。

  “直接就做线下,在行应该是全球第一个。”姬十三认为,线上的问答起步会比较容易,但双方是没有流动的,而在行从线下切入,使得这种经验交谈服务性变强,有社交性、故事性和传播性,更贴近现实生活中托人拜访咨询的场景,当然难度也更大。

  在姬十三看来,一场谈话会有三个维度:第一层叫答疑解惑,再上一层叫出谋划策,最上一层则叫解决方案。不同于传统咨询公司特别强调解决方案,在行其实就是想连接行家和学员,让行家给学员答疑解惑和出谋划策,但并不保证一定给出一个确切的解决方案,“在行其实重新定义了交谈的颗粒度”。

  尽管有这样清晰的设想和认识,但因为这种模式在此之前并没有其他人做过,在行在各个层面都需要去摸索。比如虽然确定了付费的模式,但对于如何定价,姬十三一开始心里并不清楚;又比如在行最开始是按交谈时长定价,试行了一小段时间后迅速改为按次收费。“按小时收费特别那个,总不能说时间到了让学员再加钱说再加个钟吧,”姬十三笑道。

  如何吸引到更多行家入驻以及如何包装行家,其实是在行团队2015年花心思最多的事情。姬十三告诉我,在行整个团队现在有40多人,其中一半人担任“在行顾问”,为行家的审核、挑选、包装等进行服务,另外一半负责产品研发。

  在行上线之初的一批行家,大都是姬十三和他的团队成员通过各种关系去邀请入驻的,但随着在行平台逐渐起来之后,通过提交申请自荐成为行家的人在逐渐增多。“严进宽出,通过率控制在10~20%之间。”姬十三说,现在在行上面的专家70%来自自我申请,30%来自其他渠道。自我申请里面,最终过审的大概只有一到两成,他们会有人工审核,加上顾问团队,还有外围的专业评审委员会,通过电话甚至面访来核实行家的基本信息。

  如何包装行家也是他们不断在摸索并逐渐成型的一个难点,甚至成为了在行模式中最重的一个部分。“最开始行家提供的照片、简介都千奇百怪,上传到我们后台后风格就显得特别杂乱,”姬十三说,在行的团队成员会帮助行家描述个人简介,给出定价建议,就像是经纪人对于明星的全方位包装一样,连照片摄影都会介入。在行现在有一些全职和兼职合作的摄影师队伍,帮助行家拍摄一些风格统一的形象照片。

  但在行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虽然姬十三最开始觉得职场问答太过单一,并不想单纯的做一个职场问答平台,但在行上面最受欢迎的仍然是职场问答,另外就是互联网创业相关的问题。姬十三坦承,这些其实并不在他以及在行的掌控范围内,因为整个社会现在最热的就是此类话题,在行所能做的就是去拓展更多话题,寻找更多有意思的行家,比如现在正在拓展的一个品类叫生活家,里面就是各种关于生活方式的经验交流。

  在在行的运营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在行的行家还是学员,都发现很多时候单次交流并不能取得让双方都满意的效果。比如较早入驻在行的师北宸,原本是科技专栏作家,他在在行上卖的是教人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及如何开始起步写作。师北宸发现写作这件事情可能没有办法通过一次来教好,所以他建立一种模式叫私教,通过四到八次的见面+线上+作业,去帮助学员建立一种长线的培训。

  在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学员对行家的实名评价,但也有很多人吐槽说在行的这种实名评价模式并不能真正有效的反应行家的能力,因为学员会顾忌行家的情面可能并不能真实说出内心感受。姬十三说他们内部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这种经验交流的确很难细化,所以他们正在优化这种评价模式,新的模式叫“实名评价、匿名评分”,希望通过这种模式来更真实有效的反应出行家的能力水平,也给学员在选择行家时更多参考。

  让姬十三特别欣喜的是,通过在行整个平台,很多行家和学员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固定的,比如某个行家在他擅长的领域给别人提供咨询,而在他不擅长的领域也可以约见请教其他行家。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效果。姬十三本人也在在行平台上提供咨询。根据他的了解,现在有个别行家一个月通过在行平台获得的收入能有一、两万块,而在行上面目前最受欢迎接单最多的行家则是在行的COO姚笛,他通过给人提供创业资讯现在已经接了100多单,收入超过了10万元,约见姚笛的甚至还有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的仓库管理员。

  “这个行业其实轻入重出。”姬十三告诉我,在在行之后出现的很多平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做一个APP、找至少二十多个行家就可以起步了,但是真正想要做好还是要考研平台的完善性。很多在行上的行家也遇到过被其他平台挖的问题,但他并不是特别的担心,因为行家通过不同平台的体验,自会感觉出哪个平台更有优势。而且从整体上来讲,大家都还是在培育市场的阶段,有竞争当然是好的,未来自然也会走向整合合并。

  从北京起步,在行在这过去一年里,已先后拓展到上海、深圳、广州、宁波、深圳和成都共7个城市。姬十三介绍说,在进入一个新城市之前,他们会先去到这个城市找寻行家,找到至少50个行家,然后帮他们统一进行包装。“我觉得任何一个产品大了之后都会有挑战,在行是一个很有延续性和想象空间的产品。”姬十三说,随着在行向其他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拓展,很多模式和问题等也会超出他以前的预想,至于在行未来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坦言“不知道,我们不停在尝试,但是还没有结论”。

  对行将结束的2015年,姬十三给自己总结的关键词是“摸索”和“乐趣”:创业者本身的状态就是不断摸索和找路,而创业最大的乐趣就是不断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姬十三说,在行现在基本在自己的想象范围之内,而且马上就会推出远程一对一,会以音频的形式先试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