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和付阳拿着iPad跟我解释他们的新创业项目“云创生活”。这是一个连接房地产开发商和设计解决方案创业人才的线上线下平台。理想情况是,在这个虚拟和实体空间内,以设计为核心,创业者可以针对房地产开发商需求,提出建筑或设计产品原型。
META-工作室(META-Project)由王硕、张婧和付阳合伙创办。王硕曾在荷兰建筑师RemKolhaas的事务所OMA工作,参与项目包括RAK Gateway City,新加坡凯德Interlace大型住宅项目以及曼谷第一高楼Maha-Nakhon。而付阳则来自金融业,另一个身份是工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跨境结构融资部副总裁。
两位合伙人的背景和经历让这家公司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作室。工作室分为三个部分,其中META-Research是专门用做城市文化和居住问题研究;与此同时,META仍然在做着传统建筑师的工作,迄今,已经设计并建造完成的项目包括西海边的院子、葫芦岛海滨展示中心、万科水塔展廊等。而最近在做的“云创生活”则可看作这家建筑公司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一次尝试。
在建筑设计公司的领域里,长期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塑造明星建筑师的形象,以此提升设计费用和价格;另一种是在快速的建设环境中迫于生计,以最快的速度设计出最符合甲方速度需求的作品,至于质量和设计价值实现,当然无从谈起。
王硕认为这两者都不再适用于当下中国建筑设计环境。
“明星设计师的时代过去了,”他说道,并进一步解释:通常,明星设计师在全球做项目,因此,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当地文化,仅凭借自己已有的风格和经验在进行设计。而这样的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下环境。其次是,“开发商越来越从人的需求出发,他们希望建筑师能够解决居住的问题。”
另一方面,“天真地说中国的速度太快,我们没有时间做设计,这种呼吁没有任何意义,”他说道。现实是,只有快你才有项目,且真正能盖起来。这是中国建设环境的问题,同时,也是机会。
王硕的策略是,每年,一半的时间接设计项目,而另一半时间则用来做研究。研究的目的正是针对不同尺度和不同社会文化问题,并将这些结论打包成原型。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当甲方需要某个类型的项目时,这家建筑设计工作室便可以从已有的研究中直接给出设计方案和原型。这既保证了项目的创意性,同时,也符合了甲方快速建设的需求。比如,根据META关注都市年轻人的未来居住模式研究——“重启宅”,以之为契机为万科北京设计了“新青年”住宅体系在亦庄的第一个项目。并且近期开始与万科成都、华夏、首创几个地产商合作进行实质性的样板实验,共同探讨如何落地推广。
“云创生活”的点子也是受到其中一个为华夏幸福基业所做的研究项目的启发。他们希望能够在互联网的时代,为处于房地产行业其中一个弱小环节的建筑师争得更大的话语权。同时,更希望这个平台在未来可以以设计为中心,联合用户使用、金融产品、互联网、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一个为不同人群建设的多样化社区生活环境。
作为一个科幻迷,王硕对中国当下的互联网环境着迷,并保持着极度的乐观。像任何文化研究学者那样,他看到这片土地上混乱的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并想象在此之上将诞生出一个如作家William Gibson笔下所描写的塞博朋克(cyberpunk)世界。当现实环境混乱不堪,人类过度依赖于互联网所缔造的社交和生活网络,那么,这个网络也许有机会重新塑造我们线下的生活。因此,作为建筑师和研究者,王硕希望自己不仅仅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