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汽车强国,首先必须是零部件强国。没有强大零部件体系的支撑,自主品牌的做大做强将难以为继。从目前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汽车合资品牌甚至部分自主品牌,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都被外资以独资或控股的形式掌握,大多未能被中方的企业所获得和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缺失就是中国汽车由大转强的瓶颈。汽车零部件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发展落后于整车技术的发展速度,零部件产业的相对弱局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强做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如何使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中国的汽车工业至关重要。

  一、中国自主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

  1、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加快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近10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从2000年的208万辆,到2013年的2198万辆,13年增长10倍,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汽车年产销量最大的国家。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也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自主品牌汽车(乘用车)的销量是15万辆,到2013年销量实现565万辆,增长37倍,年均增长35%,并形成了以华晨、长城、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为首的自主品牌企业。

  2、中国汽车自主零部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伴随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产业规模、国际合作、自主创新能力、出口创汇、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等都不断提高。但是一直以来国内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整车的发展,外商独资及合资公司在EMS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ABS系统、自动变速箱等系统和部件方面,基本控制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部分产品几乎全部为外资所垄断。本土零部件企业生产主要以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为主。由于自身零部件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并受国外厂商的挤压,不仅使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实力降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短板”。

  二、中国自主零部件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汽车零部件体系是构建中国汽车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零部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强大的零配件产业,汽车工业的自主发展就无从谈起。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落后,不仅使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实力降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目前中国自有零部件体系仍然凸显诸多亟待解决的共性发展课题。

  1、产业规模大,但缺乏规模效应

  从存在问题的表象看,企业厂点多、规模小、分散重复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最明显、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目前拥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万余家,而实际全国到底有多少家企业,难以判断。零部件产业规模大,但生产过度的分散,专业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经济规模。

  从《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公布的2013年度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名单(根据供应商2012年配套市场业务的销售额进行排名)看,日本有29家,美国有25家,德国有21家,韩国有5家,法国、西班牙及加拿大均有3家供应商入榜,瑞典有两家公司入榜。中信戴卡是仅有的一家跻身《美国汽车新闻》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单的中国企业。

  2、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低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能够支撑起年产2000万辆汽车生产配套的规模。但中国自有汽车零部件产品在高端技术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并未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的持续增长而持续缩小,核心零部件全部被国外先进厂家垄断,据商务部2010年统计,在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微电机、安全气囊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分别达到100%、100%、91%、97%和69%。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技术在内的汽车产业三大关键零部件技术中,我们几乎全面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很多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靠进口来维持,变速箱、发动机、底盘等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高达60%。

  3、技术重复引进,研发各成体系

  目前国外大的汽车企业集团都已进入中国,建立了整车合资生产企业。每个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的一套配套体系,有许多整车生产厂把国外配套的零部件厂也同时引入了中国。从零部件企业合作对象上看,日本企业对我方的技术封锁非常严重,日方不仅仅在技术研发上完全独立,极少让中方人员参与,并且在工装夹具、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方面都对中方人员进行屏蔽;欧美企业特别是以德国企业和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其合资合作过程中给予中方的技术转让和联合开发的机会相对较多,在技术上是一种相对开放的姿态,即便如此,技术壁垒依旧难以突破。

  国内企业集团间也存在集团内保护,地方也存在着地方保护的现象。企业集团所属零部件企业大多为本集团整车厂配套(如东风康明斯柴油机不会装在解放车上),一些不属于企业集团的整车配套件供应商想同时为其他企业配套时,有时也受到干预,这样使一些零部件厂的生产能力放空。

  4、零部件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零部件作为汽车产业的基础,产品和技术直接制约着整车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行业整体急功近利,造成“重整车轻零部件”的状况长期存在,从而零部件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大多都是完全根据整车企业的需求来生产,大部分自主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来图加工、样品测绘阶段,面对整车厂推出新车型、新品种、新技术快节奏的高需求,很多自主零部件企业只能疲于应付研发任务,无暇顾及提升自身的基础研发水平与配套能力。

  但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矛盾日益凸现,有专家紧急呼吁:“我们应把零部件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加以思考,要真正给予扶持以及政策引导。”的确,要改变我国零部件企业散、乱,技术落后的现状,单凭市场作用短期很难改变,必须通过政府这双“有形的手”加以引导和扶持。

  5、国产零部件主要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其中,汽车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是100%、100%和91%、69%。

  三、对中国零部件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核心技术的缺失是制约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瓶颈。无论是主机厂还是主管部门一直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就如何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在汽车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上取得突破,并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契机,形成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体系,全面提升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策引导是前提

  我国的汽车行业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产业,与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不能相提并论。“入世”时放开零部件股比限制,没有任何限制,汽车零部件工业已失去与主机厂共同发展的时机,再不扭转“重主机厂,轻零部件”的观念,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很难真正意义上做强。

  汽车强国战略必须由国家制定并付诸实现,国家应针对汽车行业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制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零部件与整车同步发展。在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在技术发展、技术创新、企业规模、发展潜力等方面做出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规定,引导零部件行业的专业化分工与系统化发展,引导零部件行业要加快产业的兼并重组,要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的水平,从而在市场调节中充分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加快实现汽车零部件行业做强做大的目标。

  2、人才培养是基础

  中国零部件工业提升关键是研发人才的培养,任何一个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汽车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非常紧缺,经常会出现“挖东墙补西墙”的情况,缺少优秀的、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员队伍,所以人才培养就显得极端紧迫。大多数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都重生产、轻开发,导致企业研发基础薄弱,手段落后,从事开发的人力不足。合资企业由于受引进产品技术许可制度的制约,消化和吸收引进产品的核心技术艰难,新产品的开发主要依赖外方,有“产权”无“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无法掌握主要零部件的核心技术,难以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低。

  如何打造大批的汽车研发人才,是每个汽车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最大程度地重视培养、发挥研发团队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潜力,让他们得到信任、尊重与关爱,使他们有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去工作,是企业现阶段提升、突破的关键。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才能有自主研发的能力,才有机会参与到与主机厂同步开发,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全球竞争。

  3、引进吸收是捷径

  面对我国零部件企业多年来只能做大、不能做强、始终缺乏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国内零部件厂商也曾经试图有所作为、打破外国零部件巨头形成的技术垄断,一是与海外巨头合资办厂来以市场换取技术,二是通过企业自身资金积累和投入来提升技术能力。从目前零部件工业现状来看,收效甚微。

  中国零部件企业要实现“弯道超车”,在技术上用10年、20年的时间走过欧美日企业100年走过的路,使自身的研发能力与中国市场的庞大体量相适应,让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仅仅是国外品牌的代工厂,就必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自主研发,特别是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

  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大胆引进合适的技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直接收购或者参股欧美汽车零部件企业,从技术研发、生产、采购与销售体系等平台整体购买的方式,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持续进行二次创新,如果单纯靠技术引进或者技术转让而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就不能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也就很难同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必须进行二次创新,重视自身技术能力的培养、积累和提高,从而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及时准确了解市场需求的能力、进行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的能力,最终达到技术上的完全独立自主。如果中国的本土企业能够与主机厂共同开发,迅速提高开发能力,可能还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4、自主研发是关键

  我们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目前中国零部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国际平均的6.6%。在发达国家,零部件投资通常大于整车投资,整车与零部件的投资比例应为1:1.3至1:2,而目前我国仅为1:0.3,远远不够。而从企业角度来看,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样少之又少。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发展滞后的很大原因在于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撑企业的研发投入,导致产品逐步落后于市场发展需要,直至被淘汰。通过市场淘汰后的企业,必然是在努力生存的基础上一直不懈地投入研发的企业,必然是那些与客户共同成长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学习了研发的重要性,同时也逐步培养了自身的研发实力。

  零部件企业要想打入原供采购体系,就要紧跟整车企业同步开发的节奏。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是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整车企业希望在开发新车型的最初阶段,零部件企业就能参与进来。任何一个新车型,在其他市场上市之后,通常优先使用自己的原供零部件,除非出现大的质量问题,否则不会更换。所谓原供零部件,就是在整车开发伊始就参与到整车开发流程的零部件。

  零部件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品牌,实现经营规模,多品种配套;紧密配合整车企业品牌建设战略,通过共同合作提高竞争力,逐步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成本、质量、高新等形象。

  文/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姚一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