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菲尔兹:藏匿者“凶猛”现身
- 来源:市场周刊•汽车公社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福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14 13:39
菲尔兹当时与CEO一职擦肩而过,只能说小福特在对的时间,恰好遇上了对的穆拉利,而属于菲尔兹的时间,则整整延迟了8年。
马克·菲尔兹绝非表面看起来那般温吞与和缓。
大背头,时刻挂着微笑,说起话来谦逊儒雅,这是福特新任全球掌门人马克·菲尔兹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虽然在这次上海车展专访中,除了多次强调要坚持推进“一个福特”战略外,他的确没有留下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言论,但只要稍加了解他在福特的升迁之路,就不会怀疑,这个曾经一直障翳在艾伦·穆拉利光环背后的福特“老人”,其实从来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凶狠角色”。
输给11分的人
早在9年前,已经为福特公司服役18年的菲尔兹当时作为公司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几乎与福特首席执行官的职位近在咫尺。
那时的菲尔兹表现出极强的管理潜质,比尔·福特在对公司数十位高管分别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了菲尔兹的独特之处。他虽然行事风格专横跋扈,但这种据理力争的果决态度正是当时受够了周围充斥相互推诿不负责任氛围的比尔·福特所欣赏的。
小福特背负着为数以万计与福特公司同呼吸共命运的美国家庭兴盛福特的强烈使命感,却无力改变福特在北美的颓势。福特北美工厂每年产能已经达到480万辆汽车,但2005年,市场急转直下,福特北美地区仅卖出了330万辆汽车,大量的新车囤积在汽车经销商的店铺中,美国市场的核心运营变成了一个无底洞,这让小福特整夜失眠。于是他亲自致电在伦敦办公的菲尔兹,并将44岁的菲尔兹从福特公司欧洲业务总负责人的位置上调回美国总部,负责打理泥沼深陷的美国业务。
收拾烂摊子是菲尔兹一向所擅长的,而且他也积极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每天从凌晨5点开始工作,然后一直忙碌到深夜。但北美地区惨烈的财务数据让这个哈佛毕业生大吃一惊,他说,“就像看望了我的父母一样,我可以明显察觉出他们越来越老了。”
2006年福特的业绩一落千丈,共计亏损127亿美元,而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由20世纪90年代的一度高达25%下跌至了16%,并且下滑还在继续,百年蓝色“ford”徽标正在变得黯然失色。
尽管菲尔兹每天都冲在第一线工作,但小福特需要一个更成熟稳健、能够力挽狂澜的领导人来领着福特脱困,显然,菲尔兹还不够火候。很快,2006年的某一天,小福特用诚意和耐心挖来了穆拉利这个汽车圈的外人。虽然沮丧,但菲尔兹选择了留在新老板身边,亲眼看着穆拉利如庖丁解牛般一步步解决福特的问题,并使孱弱的福特恢复生机,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
“如果满分是10分,我给他打11分。”小福特见完穆拉利之后,就已经认定了这是能够拯救福特的人,结果证明他并没有看错。穆拉利是能够让小福特安心去管理他的橄榄球队的人。小福特甚至会在电话会议上脱口说出“我爱艾伦”这样的话,这份特殊的感情是无人能替代的。菲尔兹当时与CEO一职擦肩而过,只能说小福特在对的时间,恰好遇上了对的穆拉利,而属于菲尔兹的时间,则整整延迟了8年。
“凶狠”角色
尽管看起来温文尔雅,但菲尔兹比人们想像得要坚强得多。
从1988年开始为福特汽车服役,菲尔兹的第一份工作是帮助雷鸟设计销售计划。他晋升速度很快,每次被击倒后,他都会爬起来并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汽车产品让他感到兴奋,他说,“汽车被组装成型并推向市场的过程是非常令人陶醉的,这才是纯爷们儿的东西。”所以无论福特安排他做什么,他都会每天连续14个小时地工作,因为他坚信只要努力,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这也是为什么菲尔兹能够从一个不起眼的市场部职员,快速升迁到马自达总裁,再到接管福特欧洲分部,直至福特北美区总裁,一步步走向福特最核心的权力层级,并成为小福特苦心孤诣培植为穆拉利接班人的对象。
当时的底特律大势已去,无论是通用、福特或是克莱斯勒,都不得不挥刀砍去一些工厂以及裁掉大量的工人,才能避免走向死亡。而外界传言认为小福特太过软弱和感性,这个恶人必须由菲尔兹来扮演。但菲尔兹始终像一个斗士一样力挺小福特进行变革,“公司每次都把我安排到一个很糟糕的亟待改善的环境中,”他说,“但是这也是一个让我不断经历变革的出色平台。”
如果说,小福特之所以找来穆拉利这位救星,是因为自己缺乏在凶险的全球汽车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练就的杀手本色和大侠气质,缺乏精明的汽车业主的大智慧,那么这样的评价用在8年前的菲尔兹身上,同样精准。但八年磨一剑,当2014年穆拉利功成身退之时,菲尔兹的火候已然到了成熟的时候。
“一个福特”的故事
当年穆拉利作为一个汽车行业的“门外汉”身份,却只手将大厦将倾的福特拽回到远离危险的地方,除了在波音执掌数年所练就的“救火”经验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福特公司的积弊太大太明显,但背负过重家族荣誉感的小福特却无法举起屠刀砍下毒瘤。
在波音时,穆拉利大手笔调整产品,主张“要把关注重点集中在消费者的需求上”,结果是他让波音重新飞到了空客的前面,并证明了自己的管理天才和对市场的敏銳把握能力。来到福特后,他成功复制了这种策略及其后的效果,让穆拉利这个名字所创造的传奇横跨航空和汽车这两大美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领域。
在杰克·纳赛尔任职福特首席执行官的上世纪末,这位CEO在短短的十几年内迅速收够了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沃尔沃等豪华车品牌,顺便在1996年顺手买下了困境中的马自达,让蓝底白字的椭圆形商标添加了更多的色彩。《商业周刊》曾在1999年10月的某期报道中说:“福特汽车公司将一个惊人的品牌组合带到了法兰克福车展上,捷豹、沃尔沃、马自达、甚至阿斯顿·马丁,只是有一样最重要的事情被遗忘了,那就是福特。背负着百年历史的椭圆形车标的汽车,蜷缩在福特汽车公司展厅的一角。”
历史无数次证明,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不宜过于复杂。正如后来的一个惠普,一个索尼,福特在穆拉利接手之后,很快回归了最简单的游戏规则--一个福特。加大对原本被缩减的福特品牌的关注和投入,而那些看着光鲜但却是包袱的豪华品牌一个个被变卖。
穆拉利帮助福特剪去了行将腐烂的枝桠,这棵百年大树复活了。而一直在穆拉利的光环背后的菲尔兹,无疑也在8年间潜心修行,从过去常常被人评价狂妄自大,到现在的谨言慎行。在两年前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他感慨地说:“我彻底领悟的是,在这一行,靠耍嘴皮子是一点用都没有的,最切实际的是拿产品说话,产品为王,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硬道理’。”过去那个“冒进者”的形象已经脱胎换骨了。
从就任时的净亏一百多亿美元,到离任时已经口袋丰盈,穆拉利离开之日已经为福特营造了可见的最好未来。就像一个身处和平时期的超人一样,菲尔兹在福特汽车最幸福的时光接过了公司的帅印。
当然除了坚决贯彻穆拉利所倡导的“一个福特”战略外,留给菲尔兹的发挥空间还很多,譬如在中国市场,福特追赶的速度虽然很快,但距离底特律老乡通用还差得很远;而重返中国市场的林肯品牌,看起来机会也很渺茫。菲尔兹这次上海车展上选择了在林肯展台会客室接受专访,或许已经暗示了即将对这一品牌发力的用心。
另外,福特对外宣称自己未来不仅是汽车公司,而是一家移动科技公司,在汽车界还是头一次有公司为自己这样定位,菲尔兹会从这里找到发挥凶狠的突破口吗?
文/洪华 图/曹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