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撒谎”背后的真相
- 来源:时尚育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说谎,午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4 09:40
一封妈妈来信
孩子说谎,怎么办?
我的孩子2岁半,上幼儿园托班。最近发现他经常“撒谎”,比如问他在幼儿园午睡了吗?有时根本没睡着,但却回答我们“睡着了”;或者有时真的睡着了,但却和我们说“没睡着”(这个我们后来都和老师确认过)。另外,有时问他幼儿园中午吃什么了,他会说一样根本没吃的食物。都说,小孩子是不会骗人的,可为什么会这样呢?另外有些时候,他的“谎言”也很令我们抓狂,比如晚上睡觉,每次熄灯后,他都说自己要“嗯嗯”,但真的让他坐上小马桶,他却没有嗯嗯;一躺床上,就又喊着要“嗯嗯”,我们有时会问他:“又嗯嗯,是不是骗人啊?”可他马上否认。就这样能反复个三四次,有时能最终拉一点出来,有时一点都没有。几乎每晚都要这样来几遍。还有的时候,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特别喜欢对方的一样玩具,就会捡起来说:“这是我的!”我们一再告诫他:“这怎么会是你的玩具,快还给人家!”可他还是一再宣称“这是我的”。
这可怎么办呢?也不知道该怎么引导才好?
出场专家 王瑶
王瑶,艾未石教育咨询机构创始人,家庭养育、学校教育首席咨询顾问,两个孩子的母亲。
专家解读
这位妈妈在来信中提到的情况,确实非常的普遍。其实,“说谎”的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可以说,99%的人都有说谎的经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两三岁的孩子,我们千万不要用“说谎”来评判他,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这种表现与成人所认为的“说谎”,截然不是一回事。
年幼的孩子,无法区分现实与想象
通常,人们在明知“不应该”的前提下,却仍然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这种情况称之为“说谎”,往往是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减轻内疚感。但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这样的心智能力,或者说这样的思维策略,因为他们无法区分现实与想象,内心里没有明确的“不应该”,不能称之为“谎言”。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是我希望成为的现实,立刻就应该是事实,所以很容易出现:前一秒看见一个别人的东西,因为喜欢,下一秒就会认为这应该是我的,孩子就会说“这是我的”。这时候孩子是非常真诚,非常笃信地相信这东西就是自己的。
两三岁的孩子是非常“活在当下”的,所以当父母去询问孩子一件之前发生的事情时,孩子很可能会杜撰一个故事情节,叙述出来,把想象当作真实。就像来信中提到的那个孩子一样:明明午睡了,却告诉家长他没有睡觉;明明没有午睡,却告诉家长他睡着了;有时还会告诉你他午餐吃了一样他根本没吃过的食物。这是因为孩子将过去某个时刻留在他脑海里的经历或是将他此刻正在畅想的画面告诉了你。这和“说谎”无关,而是孩子很真诚地在告诉家长“事实”。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不要用“你又乱说”或“你在说谎”这样的字眼来评定孩子的话,也不用跟孩子搞清真正的事实,更不要发怒于孩子。这些做法往往会吓着孩子,同时会伤害孩子的自我概念。对4岁半以下的孩子,建议家长可以直接忽略,或者像回应一个真实的事实一样回应孩子,“哦,是吗?那真是太有意思了。”
对于四岁半以上的孩子,建议家长直接按照我们所理解的事实来直接提出我们的要求,比如孩子从幼儿园偷回来几只蜡笔,无论孩子怎么跟你描述,我们只需要像听一个故事一样听完孩子的描述,之后平淡而直接地说一句“记得明天带回去放好”就可以了。
“迂回”表达不被接受的愿望
孩子是极其聪明的,当他有想要达成但却可能不被家长允许的愿望时,就会使用“迂回婉转”的方式,如来信中那个孩子:每到熄灯时间,就反复要求起来“嗯嗯”。其实,家长也知道,孩子并非真想“嗯嗯”,而是不想睡觉,于是反复起来“折腾”。而孩子之所以不直接和家长说出自己的愿望——“别睡觉,起来玩吧”,是因为他知道这样的要求是不会被允许的,于是想了另一个办法来“实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这也是在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孩子想玩儿,不想睡觉的愿望没有错,只是不能这样做。所以要帮孩子做区分——这样的愿望的确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玩,但是现实中无法实现,比如,问孩子:“你是不是还想再玩一会儿?是的,要是时间过得慢一点就好了。到睡觉的时间了,需要上床了。”如果孩子仍然一再以各种理由要求起来(比如上厕所、喝水等等),那么,可以让孩子“折腾”,但“折腾”回来后,立即熄灯睡觉,不要和他说多余的话。让他知道,不会因为“折腾”给他带来“不睡觉”或者“可以再玩一会儿”的额外“好处”,几次之后,他就不会再这么做了。
还未有“他人感受”的概念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一个独立的“自我”慢慢展现出来,所以常常有“我的”概念,从“我的”东西,到“我的”感受,孩子会逐渐熟悉起来,但他还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他人的愿望,说话行动时都不会考虑或在乎他人的想法,一切都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出发。
我们也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在面对一个很喜欢却不属于自己的玩具时,会“撒谎”道:“这是我的。”就像来信中的那个孩子一样,这是因为两三岁的他,当他想要什么的时候,便满眼都是自己的“目标”,不会顾虑他人和周遭的事物,并且分不清“想象”和“现实”,觉得“我看见的或在我身边的,那就是我的”。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对他呵斥道:“你又撒谎,这怎么会是你的,还给人家!”遭到训斥和否定后,内向或性格较为胆怯的孩子可能以后就不敢再看那个他喜欢的玩具了。如果这种情况被否定得多了,孩子可能以后都不敢有“目标”了,因为他发现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总是被训斥和否定。但事实上,他想要喜欢的东西,这个愿望并没有错。这时候,家长不妨帮他做区分,告诉他:“你特别希望这个玩具是你的是吗?这是XXX的,如果想玩,可以用你的玩具跟他交换……”这也是在顺势引导他做“物权”的区分。
所以,不要随便给孩子贴“说谎”的标签,这样带有价值评判的界定,是对孩子当下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目标的一种否定。若经常遭到这样的否定,孩子会对自己的愿望或目标产生怀疑;再长大些,甚至会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
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引导他了解什么样的愿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行,什么情况下不可行;什么样的愿望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成等等。这也是在引导他做区分,促进他更好地发展。
《时尚育儿》提醒
当孩子慢慢会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时,引导他承担“责任”
当孩子的思维逐渐发展,有时会因为担心自己做错事了遭到惩罚,而“说谎”,这时与其批评他不应该说谎,不如帮他处理好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妈妈,小熊把花瓶打碎了……”“扎着没有?来,我们一起收拾干净吧……”如果孩子发现做错事有担当也是安全的,也会得到谅解和帮助,孩子会更爱上说真话的感觉。
采访、编辑|平燕婷 美编|徐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