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层次与环境伦理教育的关系浅析
- 来源:学问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环境伦理,道德层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5:38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的关系,根据传统道德中的道德层次的建立顺序,探讨了环境伦理的道德层次发展规律,阐述了环境伦理教育在我国当前形势下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目前的环境伦理教育应作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方能实现,传统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应该两手抓,同时要注意两者的层次上的相互关系与教育顺序。
【关键词】道德层次 环境伦理 教育
1 环境伦理道德
二次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但随之而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使得人们更深入地进行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环境伦理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科学界早就关注了环境伦理问题。在康德的道德星空论中,其中的星空,包括浩瀚星云中的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环境。因此,道德星空论可以理解为早期的道德和环境的组合论。自当代环境伦理的创始人里奥波德1949年发表“大地伦理学”以来,美国学者卡利科特1971年在美国威斯康星斯蒂文大学开设了“环境伦理学”。从此人们认识到,除环境立法等政策层面的工作之外,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是树立全新的环境观念,并以此观念指导人们的行为。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综合研究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人类个体和社会环境系统之间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它既研究人类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也研究人类个体和群体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伦理道德关系,以获得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环境伦理学是在传统的伦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为环境伦理是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而得到发展的,所以探讨环境伦理不能割裂“人与环境”的伦理同“人与人和社会”的伦理之间的联系,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必然不利于环境伦理道德的发展。
2 传统道德层次和环境伦理层次的划分
环境伦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符合道德的发展规律,也符合道德层次发展规律。柯柏格根据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认知结构论,把道德的发展分成6个不同的层次[1]。这六个层次的道德是逐一递进关系,只有达到了第一层次才能上升到第二层次,即不会超越某个层次而直接达到更高层次,当然也就不会直接达到第六层次——最高层次。柯柏格是根据一个人对一种行为的决定过程所进行的道德层次划分的,它表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开始接受各种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以避免被处罚为目的,接下来是在亲戚朋友之间建立亲情道德标准,然后是考虑社会的需求以实现我为人人的道德标准,以至最终达到最高境界第六层——天律使然,良心的呼唤[2]。在这个传统道德层次的划分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环境的问题。它始终考虑的是以人为中心,因此传统道德层次不利于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环境伦理方面的问题。
柯柏格的道德层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环境伦理道德,但是最高层次考虑到的是“天律”“举世”的要求,如果每个人都能达到此境界,则我们的社会距离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指日可待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只停留在第三、四层次上,能够达到第六层的是少之又少。因此从传统的人与人的道德建立中较难解决人与环境的道德问题。
分析个人成长的环境变化特点,结合传统道德和环境伦理关系问题,可得出发展为环境伦理道德对于个人来说的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中心事物:
低级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其道德基础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
初级阶段是以熟人为中心,其道德基础建立在亲情朋友的基础上。
中级阶段是以社会为中心,其道德基础建立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基础上。
高级阶段是以环境为中心,其道德基础建立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
每个人从小都从低级阶段开始接受教育,领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大部分人只发展到初级阶段就止步不前,一部分人则持续发展到中级阶段。这几个阶段处于个人为中心的道德伦理范畴,可以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在具体伦理行为中的实现。少数人会发展到高级阶段,能够从非人类中心主义来考虑人同外部世界的道德关系问题。
然而对于高级阶段来说,因为高级阶段强调以环境为中心,道德基础建立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或者是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最终能否达到高级阶段还要结合其传统道德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很难想象会有一个环境伦理道德层次很高的人会在传统道德方面表现得强差人意,换言之,环境伦理道德高尚的人,必然是一个传统道德高尚的人。例如城市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宠物排泄物表明,狗主人关心的只是狗不要排泄在自己家里,这表明其道德水平仍处于自我为中心的低级水平,而不能认为饲养了宠物就达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就具有了较高环境伦理道德。
传统伦理道德是以人为中心,而环境伦理道德发展的终点是以非人类主义为中心。这里所说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相对于以人为中心的那种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平等的相互关系[5]。以人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最终会发展成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道德。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虽然只有少数人能够自发自觉的达到高级阶段,但是证明其是可以实现的。
3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按照柯柏格理论,每个人建立的道德观念有层次高低的差异,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高深的领悟能力与思考能力从而达到高级阶段(第六层次)。道德层次前三个层次的发展是顺序进行的,超越某个阶段而直接进入更高级阶段是很困难的事情。早期环境教育表明,脱离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而只是单纯的环境教育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当前中国社会整体的道德失范与无序造成了道德教育支持的缺失,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整体滞后。目前很多人的道德水平普遍停留第一至第三层次之间[2],不能把社会作为整体来考虑自身的言行。从高校普遍存在的不道德现象可以说明,进入大学学习的部分学生道德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在这种条件下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就存在一个道德教育的鸿沟,那就是中级阶段的道德教育。
我国在传统道德教育中有两次大的断裂,一是20世纪初,王权崩溃后,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道德理念发生了断裂,道德教育失去了传统依托;二是改革开放后,作为社会伦理基础的个人崇拜的神坛不在了,政治伦理的合理性受到冲击,形成了中国伦理基础规范的第二次断裂[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道德教育的探讨颇多,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又成为道德教育中的难点。
在我国存在道德断裂、学生道德层次偏低的情况下,想通过一般教育手段来实现高级阶段的环境伦理道德的建立与实现,在教育界中尚需时日。但是目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实行传统道德教育同环境伦理教育两者的同步教育。不强调环境伦理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没有目的的盲目教育,而不强调道德教育的环境伦理教育是缺乏基础的说教教育。
4 传统道德与环境伦理教育的实现
根据道德层次发展的规律,道德因每个个体的素质而异,要求所有的个体都达到最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按最高层次进行教育的前提下,绝大多数人可以达到的层次将是中级阶段。而社会中的精英人物、经济政治界人士等,则因其素质或责任,可以而且应该达到高级阶段。要达到上述目的,并非易事。这是由于我国在传统道德中两次大的断裂,也由于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整体滞后,以及严重的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因此,在我国,不仅教育界,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在环境伦理教育中,应该从小就开始。我们的教育体系应该对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环境伦理教育进行设计和实践。
小学是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阶段。事实上,儿童时期是道德伦理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的道德伦理教育应该比各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教书育人,在小学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各科各教师都要采用生动活泼的例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勤劳,等品质,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的道德教育将是今后更高层次伦理道德教育的坚实基础。但是因为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低级、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不宜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水平应接近中级阶段,因此除了继续传统道德教育外,这阶段可以考虑在知识传授上与环境内容相结合。在相关的课程中应结合环境内容教学。这样在中学,可以打下环境伦理的基本概念,并使学生知道,道德不只是一种认知,更应是态度、修养,并把认知、态度与修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中学毕业时道德水平达到中级阶段即可,其间可以进行环境伦理道德的教育,但并不要求其能够达到高级阶段。
大学则是专业教育阶段,一方面环境教育思想要在具体的学科中予以落实,要将抽象缜密的环境伦理哲学用具体的,直观的技术知识予以体现;另一方面要明确提出环境伦理的教育概念。当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科学文明的传播者,是否具备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伦理道德素质的高低,对于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在我国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伦理教育就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时作为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的聚集地,每位学生都应能达到高级阶段。例如目前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很多学校也都相继开设了环境伦理,环境文化等环境伦理类课程[4]。
根据上述建立的环境伦理教育体系,将环境问题有机地结合入大学,中学乃至小学的各科内容中,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作。而改进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之满足结合环境进行教学的要求,同样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这样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没有全社会各界的努力和政策法规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KOLHBERGL.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Harper and Row,1981.
[2]戴正德,大学时期的通识伦理教育,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4),61-63
[3]陈民利,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反思,教育探索,2006(1)97-99
[4]徐蕾,颜炳乾,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5(12),44-47
[5]蔡守秋,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环境导报,1999(1),5-8
李若谷 张雁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