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要求下的地理知识学习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创新
- 发布时间:2015-11-03 17:44
【摘要】通过学习新课改理念,认识到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联系生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地理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
【关键词】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创新 发展
1 课改背景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它兼有自然学科知识和社会学科知识,其知识具有区域性,综合性,需要充分联系生活,注重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指出: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知识的学习应该让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当今的课程改革实践阶段,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必须深入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让老师单纯地教授知识转变为师生共同合作的方式,真正让学生通过地理的学习,能够达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生存能力。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学习地理的体会,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如何做到让地理知识的学习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2 浅谈地理学习
2.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强调的理念之一,它将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我们的生活与地理知识关系密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比如服饰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的丝绸面料来自于桑蚕基地,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昼夜温差大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与各种皮革。服饰还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可以防止被太阳灼伤。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
建筑特色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草原上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我国北方的传统民居的屋顶以平顶为主,主要降水少,我国南方传统民居屋顶以斜顶为主,主要因为降水多。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通过地理知识学习,要有益与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注重一些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学习。如让学生能正确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运用地图识别方位,估算距离,了解地形。学会观云识天,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
2.2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倡导多元的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师生之间互动的地理学习方式。自主性体现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自我组织,也突出了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互动性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与交流。
“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
“改变学习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了让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的改革,引领学生将学习活动从课堂“主阵地”延伸到课外、到社会生活,使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更为密切,学生将来走向生活,更快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及时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让学习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2.3 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地理教学中,要强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本质精神。形成探究地理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的性格,创造性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的机会。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灵魂,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的培养地理创新能力。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能真正做到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气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具有创新的各种地理活动最重要的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个性,支持独立创新,探索地理科学的未知部分,这样才能突破“应试教育”的怪圈,转为“创新教育”。作为教师要创新的地理教学,培养的学生才有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好奇心。地理教师要有创新素质,成为勇于探索创新的“双师型”和“复合型”教师。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是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的一种形式,提高学生动脑积极参与讨论,增强识别地理科学发展过程的素质和辩证能力。
2.4 形成学生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
学生在长期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该学科基本技能。学生完成基本技能的学习后,能熟练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展开地理学习、实践活动。地理学科主要技能很多,尤其是地理读图技能。地图以形象、内涵丰富的图像表现方式,直观、简明地表现了地理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也就显得异常突出。读图训练中注意首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图,还要紧紧结合教材内容及时进行启发、引导,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读图,进行启发、引导。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
2.5 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双重性质。新课程标准为人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一个人地和谐的美好家园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思想。新课标要求把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初中地理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并注意采取得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教师带领学生经常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习惯,让学生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节约水电,维护校园,爱护一草一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当今出现频繁的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破坏森林等。让学生知道保护森林,爱护环境的思想。我国政府已对天然林、原始森林严禁采伐。过度砍伐,不仅破坏植被,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灾难。其次是大力整治工厂废气污染,制定废气排放标准。让学生去爱惜环境,保护我们的资源。“假如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那么就是我们的眼泪。”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环境保护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需要全球合作。
3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应该改变教育理念,认真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真正让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地理的学习成为学生终身有益的学习,做到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益,真正让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做到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第06期
[3]作者:周付德来源:《学周刊·A》《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4]中学地理学科网
邱红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