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的春秋家国梦——抗美援朝老兵廖明辉回忆录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抗美援朝,廖明辉,甘城反击战
  • 发布时间:2015-11-04 10:18

  今天万分荣幸会面一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81岁老兵廖明辉。我虽然是武垄老乡,但是第一次见到了那位50年代曾参加甘城反击战(最后一战),打到三八线去,亲历抗美援朝战争停火签字仪式的“最可爱的人”。我见到他谈笑风生,底气十足,身体硬朗,一边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边回忆起当年炮火连天,烟硝弥漫,血火交融的岁月。那段峥嵘岁月,让我眼睛湿润、沉默而又激动不已。

  出生于百年不旧的秉传廖公祠

  廖明辉,出生于德庆县武垄镇兰源福村百年不旧的秉传廖公祠。秉传廖公祠座落在魏魏百册山脚下,武垄夹水河上游的兰源福村,距离德庆县城约70公里,地处“德庆西北利亚。”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秉传是他的老太公,民国初的“七都书柜”廖锡其是他的祖辈。秉传廖公祠始建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至今有159年历史,占地面积200多平方。门前四柱不顶,是由青砖、红瓦顶、石柱、石块搭架而成。正门左侧挂有德庆县人民政府牌匾“秉传廖公祠”,大门上方也刻有“秉传廖公祠”五个字题刻,上方祠堂檐下刻画有长幅古代花鸟图案,跃跃如生。“青砖山墙红瓦顶”是廖公祠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古祠堂由前后两进、天井、两廊组成。里面有二厢房及阁楼,可供20多人睡觉。阁楼屏风,均有雕梅、兰、竹、菊图案。两廊墙上均有壁画、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山墙结构严密,能挡风防水,行至三间二廊,可见古字、古画以及花鸟图案。古祠堂均由石柱、圆木担搭构而成,建筑工艺精巧,百年不旧,不愧为“德庆县不可移动文物。”这就是廖明辉的可爱家园。

  走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路

  1950年10月,从廖公祠走出来的廖明辉,当时年仅16岁,出身贫苦,为了寻求出路,托人介绍,初想进入鹿和(播植)乡府当通讯员,但是,他没有成功。这样也好,对他来说,是一件不幸中之万幸事。那时正好遇上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广东省军区所属惠州54军130师388团3营9连来到播植乡政府招新兵,一个排长看中了他们几个武垄藉年轻人,排长请他们几个吃了一顿饭,就带他们还有堂哥廖明光,去了惠州新兵营。他们几个小伙子就这样光荣地参军,廖明辉也如愿以偿,当不成乡政府的通讯员,却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通讯员。

  1952年底,他和堂哥廖明光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从惠州出发,搭火车前往丹东市,准备赴朝参战。到了丹东,休整了几个月,他的部队编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当时的军长是邓发,不久,邓发调往志愿军总部任副司令员,接任54军长的是丁盛。几个月后,54军文工团来到丹东演出,演出结束后给全军将士送上壮行酒,这个时候,廖明辉所在部队开始出征,“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边打,一边休整,打了几个月,休整几个月。

  自从到了丹东之后,朝鲜全国断电禁灯火,因为看到灯火,美军飞机大炮就狂轰烂炸。我志愿军车队每隔百米,战士发现了美军飞机大炮,就朝空中开枪,发警示信号,这是为了减少伤亡人数。

  亲历血与火交融在一起的战争场面

  志愿军大部队一直向前推进,到了1953年7月,他所在的部队,打到了朝鲜甘城市,参加甘城反击战(最后一战),也称之为“夏季反击战”。他的部队130师388团驻地在离三八线不远的越峰山高地。来到越峰山高地,他的师团第一件头等大事就是挖坑道,筑防空洞。全团战士一边击退美军一次又一次进攻,一边挖坑道,炸泥石坑,用松木桐筑防空洞,不少战士使用导管炸跠包不当而被炸死。他的一位老乡战友陈创林(武垄双象村人)被炸瞎了一双眼睛,落得了终身残废。而美军修筑作战工事比志愿军先进得多,他们用直升机把装备好的泥土、石头沙包装运到来,打到那里,就筑到那里,用不了几个小时就建筑好一个作战工事,一包一包地踏上去,高达2-3米。工事前方、周围还布满铁丝网,设下层层封锁线。

  有一天,当时任130师部通讯员的廖明辉,传送一份电报到担负主攻营的1营部阵地。所到之处,美军采用定时定点狂轰烂炸战术,飞机炸弹如暴风雨般撒落在地面上,在廖明辉前、后方以及周围10米远处爆炸,1营几乎全军覆没。有几个战士还在用钳#住铁丝网,但已被炸死,美军工事前后方以及周围都是志愿军尸体,尸横遍野。战后不久就下大雨,我军来不及收拾尸体,所有尸体几天后酶烂发臭。当清点战场的时候,他们发现每具尸体都挂有一只水壶并贴有自已的名字。

  而廖明辉所在的3营却伤亡比较少。又有一天,他在送电报到3营的阵地上,还亲眼看见几位武垄老乡战友梁泽和(武垄播荫村人)、潘树芳(武垄豆岭村人),正在用机枪向前来进攻的美军扫射,杀个痛快。

  正当其时,一发炮弹从远方飞来,落在离阵地不远的地方,由于他们几个反应快速卧倒,没有被炸伤,却被炮弹的冲击力推进了一个泥水坑,当他们爬起来的时候,已是满身污泥污水。

  回想起当年血与火交融在一起的战争场面,惨不忍睹,竟然是如此惨烈无比,令老人家泪流满面。那时廖老深感确实是同仇敌忾、舍生忘死。此时,经历九死一生的他,想起了当年痛失一个个牺牲的战友、一幕幕刻骨铭心的战争场面,思绪万千,犹为哀思、怀念一位位早晚相处的、情同手足的老战友,眼睛湿润了,更为伤感了,更加珍惜和渴望和平。

  可见,在三八线附近,我志愿军想推进一公里,简直是寸步为难,代价是十分惨重的。我方大部队从此不得不开始停火对縚。美军也不敢向前推进半步。就这样,我志愿军与美军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相縚状态。美军不敢进攻,我志愿军也不敢向前推进,但有时还有打冷枪冷炮。

  停火之后,廖明辉入了党,到师部当130师参谋长、"全国战斗英雄"李广正的警卫员。由于断了后勤供给,一连几天没干粮吃,没水喝,因此参谋长曾几次带他们走出防空洞,来到前方被打死的美军死尸堆里寻找食物充饥,他们看见灌头、干粮、水壶就拿回去,就这样熬过了半个多月。没多久,中朝美三方在三八线附近签订了停战协议书。

  那时候,他所在的师还驻在越峰山高地,一直守卫至1956年,他升任副指导员后才回国。回国之后,他被师部保送到甘肃省天水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事院校学习三年。毕业之后,他返回原连队,升任正指导员。

  1962年10月——11月,廖明辉所在的连队参加了中印边界反击战,又号称“世界屋脊”之战。他带领连队克服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打退了印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他也因此荣立三等功。

  因病低调转业到地方从事基层工作

  1964年,廖明辉因病低调转业到地方工作,从基层做起。60多年来,很少人知道这位曾经在朝鲜战场、中印边界反击战场上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义无反顾的“最可爱的人”。按他的资历,有资本找到比较好的单位、级别高的单位任职,但他的爱国精神比天高,爱乡情怀比海深。转业后从不走关系,任由地方组织安排。始初,他转业到四川省重庆市轮船公司船厂当办公室主任、副书记、书记(团处级,行政十七级),一干就是二十多年。1980年后,他思念家乡犹浓,他宁愿降一级调回家乡德庆县委纪委当常委、直属党(工)委书记,至1994年退休。

  回乡走亲欢聚一堂贺中秋迎国庆

  阔别家乡60多年,81岁高龄的廖明辉,于近日(9月20日),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回乡走亲,聚亲情,拉家常,讲故事,看一看家乡的“一条大河波浪宽…我家就在岸上住…”,久别的父老乡亲、兄弟叔伯姐妹,家乡亲人英才辈出,200多廖氏后人欢聚一堂,贺中秋,迎国庆,大团圆,终愿春秋家国梦,老人家心里总是乐呵呵。特别看到了侄孙女廖诗,国家形象大使、2010年亚运会礼仪小姐、首都国际机场空姐也回来走亲,老人家心里特别高兴。廖老的爱国精神可以说比天还要高,爱乡情怀比大海还深。他希望廖氏后人弘扬秉传廖公祠精神,把它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梁艺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