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中学教学,德育,教育
  • 发布时间:2015-11-04 11:30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面临着难题,我认为原因是有相当数量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劳动太过“简单化”。众多的普通教育者仍使用者属于近代甚至于古代的教育方法和艺术,许多资质优良的教育者因缺乏教育者应有的职业底蕴而成为一个等闲之辈。就德育而言,德育工作者应该如何认识和开展德育工作呢?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创新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德育教育,是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德育教育区面临着困境,德育工作者应该如何认识和开展德育工作呢?

  【关键词】中学教学 德育 教育

  1 正视学生的本能需要

  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很多教育工作者多深感头疼和不理解,有的教师对这样的学生还施以各种惩罚,但效果一般都不太好。我认为,如果从教育哲学出发,对这样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遵从快乐原则,是一种本能的需要的体现。“自我”遵从现实原则,是个体融入社会需要的体现,“超我”遵从理想原则,是有利于社会和大众的高尚目标的体现。一个人在受教育甚至一生中,都是以“自我”的形象出现,但是这个“自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直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摆动,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有的人的这种摆动是明显的,有的人则纹饰的很好,而不明显。这样看来,“屡教不改”属于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这一理论可以启示教育者从深层次上理解和实施道德教育。教育的真实过程是人和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教师的影响只是环境的一部分,同学、朋友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家人、社会等周围人群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周围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等,无时无刻不在和个体进行对话,从根本上说,仍是依据本能行动的。因此,学生真正的品德不会是塑造甚至改造的结果,而是对话产生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的最大价值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营造环境远比教育个体的人更重要。这是教育走向引导和建构的真正的开始。

  2 快乐的德育是最有效的德育

  学校该如何营造理想的环境呢?“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学海无涯苦作舟”“不下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苦累论”成了许多教师和管理者的依据,给学生制定了许多的“不许”并严格执行。学生如同在“雷区”苦不堪言。高压政策下的“整洁有序”会是理想的环境吗?我认为这是“从教育结果来思考教育”作出的文章。为了有个好的结果,我们可以不管过程多苦多累,表面看来,这样做是为了长远利益,实际效果却值得怀疑。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过程中,就德育而言,这种不计过程、直奔结果而去的工作方式是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在德育工作中,那些最让学生受益恰恰是能更多地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教育,因为让人感到痛苦的教育一定会遭到抵制。现在谈“以人为本”,我们更需要尊重学生的“本能需要”。

  人的本能就如同存在于人体的一股强大的“能量”,总要寻找一个突破口“爆发”出来。我认为,智慧的教育不应该只想着阻拦这股能量从“恶”的方面“爆发”,而应该想着如何引导这股能量从“善”的方面表现。因此,建设性的德育远比惩罚性的德育更符合人性。告诉孩子们可以做什么,帮助孩子们做到什么,是德育工作者更有价值的工作。学校需要有一些规定,但是,好的规定应该是无形的。例如,刑法对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但对我们大多数公民而言,可以说感受不到这部法律的存在,因为我们日常的行为不会触及刑法设定的“雷区”。学校制订规定也需要这样的大眼光,现在,好多学校的规范太多太细,如同条条绳索牢牢“捆绑”住学生。我承认这样的“捆绑”是有效的,学生非常“规矩”,但也要看到被“捆绑”住手脚的孩子们不能做“坏事”了,但也不能做好事了。触犯法律的是罪人,可以视之魔鬼;舍己为人的人是圣人,可以视之为天使。我们的教育只培养处于罪人与圣人之间的平常人,或者是处于魔鬼和天使之间的平凡人,我认为,教育者只要不再奢望消灭本我的力量,也不在背上培养圣人的的包袱,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真实、快乐并拥有“自我”的学生,我相信这才是德育最为理想的境界。

  3 我们要发展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墙壁绿地、室内室外无不透出文化理念,凸显人文气息,使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学校也要努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确保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设计、维护和创造。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通过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当地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条件的中小学还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4 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需要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文本,多渠道开发文本资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等人文美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其次,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使其中的人文美尽现。再次,走出文本,走进生活,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周密思考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教育。

  在理化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以及节约能源、资源的意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学会珍惜生命,学会生活,学会怎样度过青春期,学会保护环境,培养生态保护意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目光”,要求青少年一代从小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胆引用经典材料,密切联系实际,把最新的时政引入课堂教学,并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正确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时政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关注新闻,积累第一手资料,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要及时点评、正确引导。

  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教学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道德践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广阔空间,促进其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纪生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