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举隅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数学,农村,小学
  • 发布时间:2015-11-03 17:55

  【摘要】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要设置多种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生活情境 生活化 动手操作 实践活动

  农村小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喜欢学数学,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数学学习目的不明确。针对农村小学生的这些问题,应该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探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法。

  1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学生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数学知识赋予生活内涵。

  1.1 巧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

  (出示两眼都在左边的大头娃娃的脸部图形。)

  提问:你们为什么笑?

  通过学生的说逐步引导,得出“对称”的含义。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对称的情况?(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样的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1.2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探究新知。

  让生活走进数学,学生必须对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逐渐引导学生加强抽象,弄清概念的含义,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老师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1.3 将数学知识赋予生活内涵,解决问题。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2 设置数学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个数学知识点,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设置多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人思考,提高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一系列让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3 动手实践,让学生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数学知识写在教科书上,它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需要老师运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巩固,动手实践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时,老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2根长是5厘米的小棒和长是3厘米的小棒用去摆长方形,小组合作,并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发现5厘米的小棒摆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长,3厘米的小棒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已初步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是有关系的。根据这种关系,大胆的让学生猜想一下,求长方形的公式是什么呢?这里老师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方法。

  4 组织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老师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华,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J],考试周刊,2010年第22,p92

  [2]俞小燕,“追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方法,2009.4,p43

  刘宝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