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 来源:学问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语文,汉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4 09:36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直接决定了它的至关重要性,而作为最基本的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保证阅读能力的优先发展,以发挥阅读对识字、作文、听说的促进作用,而阅读又必须以大量识记的汉字为基础,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坚持在阅读中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极大的提高了识字教学质量,也成就了具有特色的识字教学之路。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识字能力 注音识字 提前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识字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1]“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保证阅读能力的优先发展,以发挥阅读对识字、作文、听说的促进作用。而阅读又必须以大量识记的汉字为基础,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识字特点就是在大量阅读中识字,同时又利用所识的字进行大量阅读,这是一个循环、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识字的能力尤为重要。
1 从拼音阅读向汉字阅读转化,逐步识字。
阅读中识字是一种从字音入手,建立音、形、义联系的识字过程,是一种无意识记过程。识字教学必须采取有意识字和无意识记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起步阶段,通过拼音阅读,逐步完成从拼音阅读向汉字阅读的过渡。
如一年级初学注音文章,可以先看拼音熟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一句拼音,看一句汉字,也可拼音汉字对照读。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无意识字向有意识字转化,通过对应阅读建立音、形、义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要识的字,但要求不能过高,能记几个记几个,这样通过多次阅读就可逐步掌握。到了二、三年级,学生识字量及难度会增加,但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会自觉的从以读拼音为主向读汉字为主转化,同时并兼顾拼音,是学生对一些汉字在多次见面中加深认识,逐步培养借助注音及反复阅读识记汉字的能力。
因此,在汉字阅读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已掌握的汉字只看汉字,而碰到不认识的字时再看拼音,这样就充分将音、形、义结合起来识字,不仅培养了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也逐步完成了从拼音阅读向汉字阅读的转化。
2 所识的字在阅读中巩固、提高。
识字包括对汉字音、形、义的掌握。"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打破了以往音、形、义、识、写,用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而是在读写中借助拼音、在语境中了解字义、在写字课中学习书写、在大量阅读写作中巩固、提高,这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
一要多读,“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过程。”[2]要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大量阅读、积累语言可以说是必由之路,它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语感、灵气、悟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俗的说就是读的多、见的多、识的多,才叫“高”。比如汉字“春”在小语二年级前三课都有,第一课是“春天”,第二课是“春雨”,第三课又遇到“春种”。学生通过“春天”“春雨”“春种”这三个词语一步步的加深对“春”的印象。由于这个字的高频率出现,使学生的无意识记自然过渡到有意识记,这就是在阅读中识字的一大优点。其次,虽然三个词语不同,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春”在三个词语中的意思却相同,从而也扩展了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总的说就是字见的多了,一个个都懂了,也就识记了。
因此,除课内阅读指导识字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学课外读物,提高要求掌握汉字的复现率,加深汉字在儿童头脑中的印象,达到巩固课内识字成果和增识汉字的目的。
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主要靠学生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如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事先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广泛阅读,收集资料,看谁掌握知识多,而后对做的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对其他学生多加鼓励,这样就把他们读书的兴趣培养起来了,使他们越读越有劲、越有味,极大的增加了识字量。同时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运用工具书或请教他人,做到边读边识记,达到独立识字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通过阅读去掌握、巩固、增识汉字。
实践证明,坚持在阅读中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极大的提高了识字教学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在新世纪素质教育下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小学低年级段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性质、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
我们要认真研读它,准确把握标准倡导的先进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把握识字与阅读教学的规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走具有特色的识字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直接决定了它的至关重要性,而作为最基本的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保证阅读能力的优先发展,以发挥阅读对识字、作文、听说的促进作用,而阅读又必须以大量识记的汉字为基础,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坚持在阅读中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极大的提高了识字教学质量,也成就了具有特色的识字教学之路。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识字能力 注音识字 提前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识字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1]“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保证阅读能力的优先发展,以发挥阅读对识字、作文、听说的促进作用。而阅读又必须以大量识记的汉字为基础,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识字特点就是在大量阅读中识字,同时又利用所识的字进行大量阅读,这是一个循环、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识字的能力尤为重要。
1 从拼音阅读向汉字阅读转化,逐步识字。
阅读中识字是一种从字音入手,建立音、形、义联系的识字过程,是一种无意识记过程。识字教学必须采取有意识字和无意识记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起步阶段,通过拼音阅读,逐步完成从拼音阅读向汉字阅读的过渡。
如一年级初学注音文章,可以先看拼音熟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一句拼音,看一句汉字,也可拼音汉字对照读。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无意识字向有意识字转化,通过对应阅读建立音、形、义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要识的字,但要求不能过高,能记几个记几个,这样通过多次阅读就可逐步掌握。到了二、三年级,学生识字量及难度会增加,但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会自觉的从以读拼音为主向读汉字为主转化,同时并兼顾拼音,是学生对一些汉字在多次见面中加深认识,逐步培养借助注音及反复阅读识记汉字的能力。
因此,在汉字阅读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已掌握的汉字只看汉字,而碰到不认识的字时再看拼音,这样就充分将音、形、义结合起来识字,不仅培养了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也逐步完成了从拼音阅读向汉字阅读的转化。
2 所识的字在阅读中巩固、提高。
识字包括对汉字音、形、义的掌握。"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打破了以往音、形、义、识、写,用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而是在读写中借助拼音、在语境中了解字义、在写字课中学习书写、在大量阅读写作中巩固、提高,这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
一要多读,“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过程。”[2]要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大量阅读、积累语言可以说是必由之路,它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语感、灵气、悟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俗的说就是读的多、见的多、识的多,才叫“高”。比如汉字“春”在小语二年级前三课都有,第一课是“春天”,第二课是“春雨”,第三课又遇到“春种”。学生通过“春天”“春雨”“春种”这三个词语一步步的加深对“春”的印象。由于这个字的高频率出现,使学生的无意识记自然过渡到有意识记,这就是在阅读中识字的一大优点。其次,虽然三个词语不同,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春”在三个词语中的意思却相同,从而也扩展了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总的说就是字见的多了,一个个都懂了,也就识记了。
因此,除课内阅读指导识字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学课外读物,提高要求掌握汉字的复现率,加深汉字在儿童头脑中的印象,达到巩固课内识字成果和增识汉字的目的。
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主要靠学生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如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事先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广泛阅读,收集资料,看谁掌握知识多,而后对做的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对其他学生多加鼓励,这样就把他们读书的兴趣培养起来了,使他们越读越有劲、越有味,极大的增加了识字量。同时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运用工具书或请教他人,做到边读边识记,达到独立识字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通过阅读去掌握、巩固、增识汉字。
实践证明,坚持在阅读中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极大的提高了识字教学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在新世纪素质教育下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小学低年级段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性质、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
我们要认真研读它,准确把握标准倡导的先进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把握识字与阅读教学的规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走具有特色的识字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7.
[2]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3(15)
王晓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