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培养探微
- 来源:学问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意识,高中,语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7:04
【摘要】创新意识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改革发展的源泉,也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尤其对山区中学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法;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这几方面下功夫,并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探讨提高山区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山区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教法 转变观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值得研究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和做法,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 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教师应当首先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迅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接受熏陶并树立创新的学生观。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的角色和学生相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更多的选择权、学习自主权让给学生,“授于鱼不如授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提出设想,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我校作为山区高中,领导上下重视教育教学,思想具备前瞻性,做到教育教学理念没有落伍。在硬件上,做到教学功能区分开,基本实现教学“一体机”、多媒体教学平台全覆盖,有学生电子阅览室,开放式阅览室,资料完备的图书馆和阅览区,为教师教学创新提供硬件基础。其次,在软件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年选派一批教师或组织科组教师外出培训、跟岗、交流学习,邀请名家、教授到校讲学,提升教师的教改理念和做法,在思想意识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先让教师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为迅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打好基础。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在教授新的内容前,把学习的设想要求告诉课代表,由课代表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上课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提问学生,解决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写作的目的、结构层次等教学常规问题,把更多时间放在研习、讨论问题上。学生要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就会主动花时间去搜集资料,为回答问题做准备。这样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法,优化课堂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师应当掌握和了解学生水平,做到因材施教。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明确教学的目的和重难点,安排什么复习的内容,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备课时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做到成竹在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途径初探如在教授课文时,我会在“听、说、读、写”上创新学生学法观念。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把学生分成以五人为小组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小组长,教师可提问小组长,也可提问其他成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易于激发出来。我校一周安排有两个30分钟的语文早读课,如何充分利用好这宝贵的时间,放任学生无目的去自由读,只会白白浪费时间,我把30分钟分成三个时段,前10分钟有目的地齐声读,既营造氛围,又有针对性,把要求背诵的篇目读通、读懂、读准;中间10分钟,要求学生细声自由读,用心读;最后10分钟,让学生动手默写。这样革新早读做法,调动各方积极因素,“五官”齐参与,创新学生学法观念,让学生形成主动求新求变的学习习惯。
3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应培养学生善于发问的习惯,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就欠缺这样的东西,大部分学生没有怀疑的精神,对教师教授的东西唯令是从。如在教授《劝学》这一课,荀子在文中说到“蟹六跪而二螯”,而现实生活中,蟹真的是“六跪而二螯”吗?有好奇的学生会问。
教师就应当鼓励这种质疑,让学生去求证真假。吃过螃蟹的人都知道,螃蟹实有十条腿,如果把两只螯除外,也还有八条腿。在生物学上,螃蟹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十足目,既是“十足目”,自然典型特征就是十条腿。哪为什么荀子要说“六跪”呢?学界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
最早见于李治的《敬斋古今?》。“蟹八足而二螯。天下人无不识者。而荀卿子谓蟹六跪而二螯。杨絫云。跪、足也。韩子以刖足为刖跪。螯蟹首上如钺者。许慎说文亦云。蟹六足而二螯。荀卿赵人。仕齐三为祭酒。后适楚为兰陵令。赵、齐皆有蟹。而楚又蟹之乡也。荀子大儒而谓蟹六跪。何耶。许叔重尝撰五经异义。当时号为博物。而亦以蟹为六足者。非不识蟹。“循荀子之说而忘其所以为误耳。蟹之为物。至贱而甚广者也。荀说之误。至损八足而六之。乃知移符坊州索杜若者。未足多诮也。”
还有一种说法:河蟹除螯外,其余四对儿爪子均为尖尖的,可以认为是足;海蟹的最后一对步足是一副片状的浆,用来划水,估计荀子就没有把它当成脚来算。
没有一点质疑精神,学生就不会有思考,不会有探究,哪怎会有创造性思维?怎会成为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总之,未来的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创造力。时代要求学生具备质疑精神,敢于怀疑老师,怀疑课本,怀疑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才能成为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2-1
[2]阎会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3]张俊平.《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郝慧霞.《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尝试》
陈桂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