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作文测评的改革
- 来源:学问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作文,小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4 13:42
【摘要】科学的作文测评,能起着衡量学生作文水平、激励学生作文动机、促进教师矫正后续教学的作用。因此,作文测评要离学生近些,再近些;要与教材若即若离;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关键词】小学 作文测评 改革
作文教学过程,一般需要经历确定目标、实施教学、测评效果三个阶段。科学的作文测评,能起着衡量学生作文水平、激励学生作文动机、促进教师矫正后续教学的作用。本文试从小学作文测评的改革入手,谈几点看法。
1 作文测评要离学生近些,再近些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要求我们的作文测评,首先就要看学生能不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因此,作文测评的内容要离学生近些,再近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道作文题是:我真想,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这道题目激起了学生表达的热望。一石激起千重浪,对亲人的怀念、对先辈的追思、对师长的敬佩、对母校的眷念、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求、对假恶丑的抨击……学生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大家都敞开心扉,掏出心声,无不情真意切,使阅卷者为之动容。
这则成功的实例启示我们:作文测试的对象是学生,从学情出发确定测试的内容是真实评审作文素质的关键。
然而,目前小学作文测试却有以下不良倾向:命题模式化。叫小学生年复一年地写好事、有意义的事,写敬佩、值得学习的人,不仅束缚了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思维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套题、猜题、押题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的价值在于具有鲜明的个性,必须新颖、独特,因此命题求新是作文测评改革的第一步。
内容想象化。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有的作文测试要求小学生写什么“家乡的未来”、“未来的母校”等,这种超越时空的东西,违背了小学生知识、思想、心理的实际,产生了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不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作文是信息获取、储存、加工、输出的过程,想象的发展赖于表象的积累。年龄、生理、心理的局限束缚了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认识能力又制约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因此过分强调想象欲速则不达,内容求实是作文测评改革的第二步。
要求文学化。叶圣陶先生说:“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将来能真正成为作家的毕竟是极少数,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只能教学生学写“人人需要的作文”。“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要有文采技巧”之类作文高要求违背了小学作文教学规律和小学生作文的客观实际。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性质,要加强的是表达基本功的训练,“至于修辞之功,谋篇之巧,并非必要之需求。”(叶老语)因此表达求白是作文测评改革的第三步。
评价结果化。积极的、全面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应该肯定现在的作文评价较以前有进步,如用等第代替分数、教师能够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作文评价也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但是,在作文评价中,还有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作文的“结果”一一如是否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作文,抄写是否认真,合乎训练要求吗?而对学生作文的“过程”不够重视一一如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写作材料是否是自己搜集的,作文是抄袭的吗?修改过吗?……这种不重“过程”重“结果”的评价也是一个误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例如,同是写《难忘的一件事》,一位学生编造情节,虚构自己在大雨中帮助残疾人找到了家;另一位学生写因自己撒谎使父母误解邻居,造成邻里不和,自己后悔不已。教师在评价时,给前一学生的作文打了高分,对后一学生的评价却是“太平淡,没有积极意义。”如果我们能从两位学生写作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态度、情感体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立体分析,既重“过程”也重“结果”,肯定会给两位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评价是不全面的。因此既重“过程”也重“结果”是作文测评改革的第四步。
2 作文测评要与教材若即若离
平时作文训练与教材寸步不离,而作文测评的内容绝不能是教材的简单翻版,应当与教材保持若即若离,使形式上靠上去,内容上拉开来,因为作文测评是作文能力(包括认识能力)的测评。作文能力的测评着重考察习作者在感知、思维和语言上的三重转化。即首先变外物为内物,变身外之物为储存于脑中的感知之物;接着将感知之物转化为形象与意念;最后将孕育成型的意象通过语言符号表意行文。
与作文教材若即若离的作文测评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2.1 变式,以克服学生旧知识的思维定势,促进积极的思维活动。如“从家乡值得写的景物中选择一个写成片段”,测评时可以“秋天到了”为题写一段短文,以着重考察学生能否全面细致地从家乡初秋景色变化中获取作文素材。
2.2 迁移,以利运用各种知识技能间的共同要素,从模仿向创造过渡,从作文的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正迁移是作文测评与作文教材若即若离的结果。如作文题目是写一封信,“说一说你对他或她的怀念,报告学校里目前的情况和你毕业后的希望。”从“报告学校里目前的情况”到“告诉毕业后的希望”是一种正迁移,是一次技能转化的飞跃。
2.3 由仿到创,以利培养学生带有创造性因素的独立作文。由仿到创,渗透了读写结合的原理,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跳水》这篇课文学后,可布置学生写“孩子救起来以后”,以测试学生对于课文中孩子、猴子、水手、舰长四者关系的联系和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事情结局的想象程度。
3 作文测评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作文测评要克服传统的作文评分方式,让全体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成功的欢乐,这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需要。
感受成功的欢乐不等于采取高分政策。客观评分是对学生作文的尊重,是对学生作文的肯定。该给高分就理所当然地给高分,甚至满分。
感受成功的欢乐不等于适用光环效应。对学生作文某个突出特点的欣赏掩盖了对其它部分欠佳的认识,只看局部不顾整体,使评分不客观。
感受成功的欢乐要重视修改之功的鉴赏。平时采用边写边改、自读自改的方式指导学生自我修改,让学生自悟写法;测评时注意评定作文修改的优劣,让学生在自改作文中感受成功的欢乐。
感受成功的欢乐要引进最具活力的竞争机制。平时作文测试可以赛代考,改评分法为评奖法,让测试带上竞赛的色彩,学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作文,佳句华章脱口而出,得心应手,沉浸在成功的欢乐之中。
钟小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