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雾开日出——谈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小学,英语,教育
  • 发布时间:2015-11-04 11:37

  【摘要】目前小学英语课堂的活动可谓是花样繁多,贴切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及时理解相关语言的意义;而不贴切的活动不仅占据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对学生感悟和理解语言意义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在本文中就目前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一些活动的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活动设计 导入 新知呈现 巩固操练

  活动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主要形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时,每位老师总是能够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且,为了使自己的课堂看起来更加的生动有趣,现在大家都是在绞尽脑汁地设计活动,甚至出现了许多纯粹的为活动而设计的活动。所以就出现了一些课上热热闹闹,气氛看似热烈,但课后学生却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了无痕”的情况。

  围绕目标展开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的活动当然会对目标的达成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然而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环节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活动,使之更有效,能为我们更好地达成目标而服务,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的高效,是我们值得思考与探讨的。下面就目前小学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1 课堂导入阶段活动的目的及其价值不够明确

  1.1 课堂导入活动设计目标不明确

  活动的设计要有高度的目标性,要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目的。一位教师在新授牛津小学英语5B《A new term》A版块一课时,先让学生们唱了一首《Apple trees》的歌谣。紧接着又出示了一个盒子,让学生猜测盒子内的物品,学生漫无边际的猜测了一番,教师却从盒子中拿出了一些巧克力,让学生们着实纳闷了一番。

  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唱歌及猜测的游戏,希望借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点是好的,但遗憾的是教师设计的歌曲及游戏都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毫无关联。该教师在此环节的设计师显然没有把导入的目标定位清楚,以为只要让学生“动”起来,能够张嘴唱唱,玩玩就可以了,结果却不那么尽如人意,搞的学生们一头雾水,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2 部分活动设计形式单一,内容老套

  有些老师设计的导入环节过于程式化,总是以教师互致问候或是free talk等开始新课;有的总是以sing a song的形式开始新课,在学生完成上列活动后教师既不点评也不接着话题导入新知,使之流于形式。如在一节《Atacam pingsite》的新授课上,教师从开始与学生互致问候并复习以前所学句型谈论物品导入新课的学习。在大约花了十几分钟左右的交流后,教师出示了本课的课题。

  这位教师显然是没有意识到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师在备课时候应该紧紧围绕本课的知识设计出与之紧密相连的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在导入形式上也要力求多样,可以借助实物,图片等资源创设情景,并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及游戏活动导入。

  2 新知呈现阶段活动的原则及策略的匮乏

  2.1 呈现内容的设计助词不清,缺乏层次性

  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按照认知规律的需要逐步展开。在一节6A Unit5 On the farm的课上,教师在开始展现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来教授本课需要学习的短语,之后又设计了精美的flash动画来展现教师上个周末做的事情。后根据动画内容与学生操练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I… 上面两个环节花去了近三十分钟时间。而课文学习只花了十来分钟草草了事。

  无可否认,该教师对本课知识点即词汇、语法的教学较为扎实,学生也基本掌握了该课的短语、句型,但却似乎与本课的教学初衷大相径庭,给人感觉本节应该是一节教授B、C部分词汇句型的课,各种活动游戏基本上都是以词句的学习巩固为中心,而对课文的学习则显得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2.2 活动的设计只关注局部情景,忽视课文的大语境

  全语言教学理念主张“语言的学习应在自然、真实和完整的语言情境中进行,以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文字作为材料,并以沟通及意义作为与语言学习的重点。Unit6 Holidays内容涉及四个中西方节日及各个节日时候的人们做的事情。其中一位执教该课的老师通过刚过去的中秋节为切入口谈论节日的,并呈现了该课的句型。然后通过节日图片的呈现配以句型逐个介绍本课的各个节日及人们所做的事情。

  一味凸显语言的知识性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失去了许多情趣和精彩。而另一位执教该课题的教师则选择从一个节日谈起。该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便利用自己新教师的身份,从介绍自己信息开始,到my favourite food/colouris…到my favourited ayis New Year’s Day。之后用本节课出现的句型与学生谈论关于NewYear’s Day的一些信息,因为学生对New Year’s Day较为熟悉,所以可以有话可说,很快便参与到了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中。再通过学生谈论自己的favourite holiday,自然地在一个大的语境呈现了本课的内容。

  2.3 活动的设计脱离具体语境,孤立、分散地呈现新知。

  一位执教On the farm的老师将文本分成了三段来分步学习,即背景和按时间将课文分为周一和周二的事情两段。这样的呈现方法看起来条理清晰,一步一步逐个进行,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这样做其实是大可不必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已知、已会、已能。降低了课文学习的难度,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分段学习会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学到词汇句型,无法让学生整体感受语篇、完整理解语篇.而整体教学文章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及自主学习,这些只能在完整的语篇中获得,而且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技能水平,可以完成教师的预设。

  3 巩固操练阶段活动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

  3.1 活动没有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

  教学目标引领着师生的教与学,教学活动的形式必须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一节4B May Ihave…?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带学生学生学习了表示物品的及新授词汇后,课件出示了一些物品,让学生操练了May I have…?后,将其改成了歌谣的形式练习,学生兴趣也较高。但该教师接着却带领学生花了半节课时间来进行词语替换训练,使后半节课几乎成了音乐课。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使之与英语语言的训练结合起来,是学生能够扎实的训练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课中,教师可以大大缩短唱歌时间,设计一些其他的训练学生语言操练活动。

  3.2 活动的设计没有坡度,缺乏层次性

  我们的教学活动应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知识到技能的发展过程。在一节Unit6 AP Elesson B,C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听指令做动作,传话游戏等活动。这些活动虽然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但却给人感觉有些混乱。

  教师在设计该活动时,既要考虑到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层次性。对其顺序进行一个调整,从巩固新单词的传话游戏,到学生动手理解语言含义的摸一摸猜一猜,组后进行听指令,做动作。使课堂活动做到循序渐进,有理解到运用的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是要顺应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动”起来,学得快乐而有效,让课堂“活”起来,学得轻松而又热烈。

  【参考文献】

  [1]何峰《有效的教学技能》,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3

  [2]林立《儿童英语教学实用技巧》,译林出版社,2007.09

  [3]Paul Seligson《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译林出版社,2007.09

  郇永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