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9 12:14
【摘要】文字,描写,意象,构图在张爱玲作品中是非常突出的,我想她精妙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的感觉打造了她的现代主义小说艺术,张爱玲的语言独特只属于她自己,别人写不出来。本文就其作品的表现手法:移觉、象征、影视手段、暗示、比喻等来分析她的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参差对照;心里分析;意识流手法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68-8367(2014)08-0035-04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作品表现了人生充满个性的体验,她对人性有深刻的洞见与把握,使小说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张爱玲小说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她坚持写凡人琐事,展示普通人的生活,视角、价值标准也是平民化的;张爱玲的文学语言显出特立独行的女性韵味,委婉细腻;心理分析出神入化;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的作品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极为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凡是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都会被她神奇的风格迷住,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盛赞张爱玲独具个性的艺术技巧。张爱玲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和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审美品味,将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方法和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加上她独特的艺术敏感、超常的想象力、女性的细腻、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笔力,创造出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一、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
张爱玲突破了传统文学中好坏对立的一元论的简单价值判断和人物形象模式,进入了现代文学中对人的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无从把握、因而造成人的残缺与荒谬的多元论的复杂判断之中,通过现代的文学视角,把人性的悲剧提高到一个人类生存的总体背景上来把握,使作品和人物具有更加丰厚的美学内涵。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的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欠分明。但我以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这一点上,不再那么强调主题,却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在人物塑造方面她说,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1)例如佟振保,虽然他的人性中有自私、懦弱、虚伪的一面,但他的初衷还是想做个“好男人”,而且也付诸了行动,侍奉母亲,谁都没有他那么周到;提拔兄弟,谁都没有他那么经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好学上进,半工半读,勤奋工作,在一家老牌子的外商染织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他要一贯地向前,向上。第一先把职业上的地位提高。有了地位之后他要做一点有益社会的事。尽管社会的要求与人性的背离使他只是在做大家眼中的“好男人”,但他不是个完全堕落的人,他的人性中一也有亮色的一而;还有放弃学业后不求上进、越来越象七巧的长安,在遇到童世舫后,愿意忍受身体上的巨大痛苦戒烟,看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因而在她的未来被毁灭后使人倍感痛惜。
二、心里分析手法
对此傅雷先生这样评价:“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七巧,季泽,长安,童世舫,芝寿,都没有专写他们内心的篇幅;但他们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两次叔嫂调情的场面,不光是那种造型美显得动人,却还综合着含蓄、细腻、朴素、强烈、抑止、大胆,这许多似乎相反的优点。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例如童世舫与长安订婚以后;……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着一点对方的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荞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草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还有什么描写,能表达这一对不调和的男女的调和呢?能写出这种微妙的心理呢?和七巧的爱情比照起来,这是平淡多了,恬静多了,正如散文,牧歌之于戏剧。两代的爱,两种的情调。相同的是温暖。”(2)至于七巧磨折长安的几幕,以及最后在童世舫前诽谤女儿来离间他们的一段,对病态心理的刻画,更是令人毛骨惊然的精彩文章。
如《金锁记》:“风从窗子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已经褪色了,金绿山水换了一张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也老了十年。”(3)傅雷先生对此评价说:“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转调技术!”(4)新感觉派在小说中也用到电影的表现手法,张爱玲当时喜欢读穆时英的小说。
再如张爱玲不喜欢用冗长的独白来描写人物,她引用暗示,把人物动作、言语、心理融合一起来展示内在与外部表现。《金锁记》中曹七巧,季泽,长安,童世舫,芝寿,都没有专写他们内心的段落;但他们每一段对话,每一个动作,每段思维都反映出心理的变化。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情绪也难免波动。如童世舫与长安订婚以后:“……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着一点对方的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草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5)写得真好!还有什么描写,能象她这样用调和表达一对不调和的男女?写出人物间微妙的心理呢?
三、借用移觉,尤其擅长色彩描写
对于色彩的敏感和喜好张爱玲可以说和曹雪芹不相上下。她在一九四零年写的《天才梦》里就谈到她对色彩极为敏感“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6)这和她幼时读的《红楼梦》,受到色彩的熏陶不无关系。
张爱玲在《童言无忌》里有过两段关于色彩的议论,她说:“色泽的调和,中国人新从西洋学到了'对照'与'和谐'两条规矩--用粗浅的看法,对照便是红与绿,和谐便是绿与绿。殊不知两种不同的绿,其冲突倾轧是非常显著的;两种绿越是只推板一点点,看了越使人不安。红绿对照,有一种可喜的刺激性。可是太直率的对照,大红大绿,就像圣诞树似的,缺少回味。”(7)
张爱玲对色彩的敏感度是相当惊人的。她善于在小说中描摹各种层次的颜色,无论是人、景、物,都调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因此视觉意象非常丰富,容易使人身临其境,为塑造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暗示人物心理、象征情节发展等,作出恰如其分的铺垫。尤其在描写人物时,很多时候都没有具体的面貌刻画,也许,张爱玲本意就是要着重从人物衣饰、皮肤等方面的色彩来塑造人物。她是如此描写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葛薇龙的。
“……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瓷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气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乔琪成了薇龙命中的克星,被其彻底地俘虏了。”(8)
通过对人物身上服饰的色彩描写,将人物形象毫不客气地、强烈地印在读者眼里、乃至心里,达到了作者想要的渲染的目的,也使作品在细节上显得如此精致,如此富有个性。从中可看出张爱玲的文字功力。
出于对色彩的敏感与喜好,因此极力通过色彩的渲染来表达人物的个性特征,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同样,通过声音的立体创作,使得作品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进一步使得读者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欲望,也是她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特色。如:“一到了晚上,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喔……呵……呜'无穷无尽地叫唤着,这个歇了,那个又渐渐响了,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地往前飞,龙身无限制地延长下去,看不见尾。'喔……呵……呜……'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9)
文艺理家FH波斯彼洛夫教授认为:在原则上,艺术语言永远不会令人只通过视觉,只通过手稿或印制文字去领会,而要能从听觉上,从其生动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上来接受。正是在其中,语言艺术的作品才能彻底揭示自己思想内容的全部感情--形象的丰富内涵。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不仅注意到音节之间的和谐搭配,更难得的是,音节声调、韵律的选择与作品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态的变化有所关连,使两者相得宜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张爱玲以女性超乎常人的联想和细腻,对色彩和感觉创造性的运用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她的独特的叙述语言,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具了有照映心理的作用,并使之充分感觉化。从未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看到张爱玲小说中如此绚丽多姿和富有生命力的色彩,能真切触动人的视觉和感觉。随意翻开一篇,都可以信手拈来许多,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初次到姑妈家看到的景色:“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园子里也有一排修剪得齐齐整整的长青树,疏疏落落两个花床,种着艳丽的英国玫瑰,都是布置谨严,一丝不乱,就像漆盘上淡淡的工笔彩绘。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刁、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鸽,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10)强烈的色彩对比给葛薇龙一种奇幻眩晕、不真实的感觉,红色摧枯拉朽烧下山坡,不仅使视觉上的红色红到极点,而且使人感觉到红色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张爱玲还善于把感觉形象化,如《色戒》中:“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脚俏往上爬。”(11)这些独特的表现方法,都是传统文学中所没有的。
四、意识流手法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来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状态,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潜意识、下意识和幻觉等,它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观与客观的界限,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手法。
意识流手法表现最成功、最典型的还是《金锁记》,正如傅雷先生所言:“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像在这篇里那样的尽其效用。”(12)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月亮这个意象的运用。故事从月亮讲起,到篇尾以月亮收束,共有六处写到月亮,贯穿整篇。月亮是个永远的旁观者,它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冷冷地注视着滚滚红尘中演绎的悲欢离合:一个个故事开始,热闹喧腾,一个个故事又结束,一切都归于沉寂,周而复始,而月亮始终高高地、静静地悬挂在天空。这里的月亮传达着传统文学中永恒的哲理意味。
第一处: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傅雷先生评价说:这一段引子,不但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不但心理的观察那么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了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假如风格没有这综合的效果,也就失掉它的价。
第二处: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月亮这个旁观者听完两个“头”一唱一和讲述的故事,便淡淡地隐去了。
第三处: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一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此时墨灰的天、疏星、缺月、白云蒸腾、树顶、淡淡的圆光“这是长安眼中的景象,仿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表达的意境,宁静而孤独、诗意而凄凉,伴着如同婴儿的哭泣般呜呜的口琴声,往日我最心爱的那故事渐渐地越离越远,暗示着长安离正常的、美好的生活越来越远。
第四处: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这是曹七巧向儿子盘问儿媳隐私那一晚的景象描写。此处意象与意境交织,隔着玻璃窗的月亮静静地看着曹七巧如何一手导演那人间悲剧,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正是乖决变态的曹七巧的脸,无底洞的深青色的天象曹七巧深不可测的阴暗的内心世界。传统文学中的月亮往往是纯洁美好的象征,而此处,张爱玲将“狰狞”与月亮联系起来,使这一意象具有了现代意味。
五、引用暗示,融合人物内在与外部表现
张爱玲不喜欢用冗长的独白来描写人物,她引用暗示,把人物动作、言语、心理融合一起来展示内在与外部表现。《金锁记》中曹七巧,季泽,长安,童世舫,芝寿,都没有专写他们内心的段落;但他们每一段对话,每一个动作,每段思维都反映出心理的变化。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情绪也难免波动。如童世舫与长安订婚以后:“……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着一点对方的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草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13)写得真好!还有什么描写,能象她这样用调和表达一对不调和的男女?写出人物间微妙的心理呢?
六、善用象征,拓宽艺术表现空间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梁太太不端不正坐在一张金漆交椅上,一条腿勾住椅子的扶手,高跟织金拖鞋荡悠悠地吊在脚趾尖,随时可以啪的一声掉下地来。她头上的帽子已经摘了下来,家常扎着一条鹦哥绿包头,薇龙忍不住要猜测,包头底下的头发该是什么颜色的,不知道染过没有?薇龙站在她跟前,她似乎并不知道,只管把一把芭蕉扇子阖在脸上,仿佛是睡着了。薇龙趔趄着脚,正待走开,梁太太却从牙缝里迸出两个字来道:你坐!以后她就不言语了,好像等着对方发言。她那扇子偏了一偏,扇子里筛入几丝黄金色的阳光,拂过她的嘴边,正像一只老虎猫的须,振振欲飞。这段描写就很好的运用了象征手法。梁太太听说侄小姐来了,倒踌躇了一下。她对于银钱交易,一向是仔细的,这次打算在侄女儿身上大破悭囊,自己还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这小妮子是否有出息,值不值得投资?她就像妓院里的鸨母要买进一个姑娘一样,扇子掩住了她盘算的鬼脸。从象征角度看,一只狠毒、残忍的母老虎形象,就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倾城之恋》中,“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14)说上海节省天光,就是实行夏时制。但作者主要想表达公共时间与公馆时间的不同。文中白流苏想借与范柳原结婚,组成一个家庭来走出白公馆,也就是走出公馆时间,走进大家都一样的公共时间。在本文中,时间象征着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感受。
七、借用影视手段,突出作品的图案美
张爱玲靠电影化的方法来完成小说中封闭故事氛围,笔下的意象有鲜明的视觉性。开头是淡入,结尾是淡出,画面的由隐到显再到渐渐隐去,恰好与故事叙述者的情绪过程相吻合。淡入与淡出给人一种缓慢、恍惚、静谧的感觉,使故事有了更多的追忆、回味,这符合张爱玲追求含蓄的风格美。
《金锁记》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以遐想的月亮开头,然后巧妙一转,马上追踪月光,把人带入故事情境,结尾又回到月亮上。“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15)
“……风从窗子里进来,面对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16)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
《倾城之恋》以万盏灯火、琴声咿咿呀呀的全景镜头展开,而后沿着琴声摇向拉琴人。小说的结尾又回到了全景镜头,“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凄凉的故事。”(17)--淡入、淡出的开合结构,含蓄之外,使张爱玲的小说具有一种对成的图案美。
总之,现代主义文艺的革命叶变化在于大胆创新和背离传统。深受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熏陶的张爱玲,在继承传统文学精华的同时,借鉴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许多表现手法,同时开拓创新,融之于一体,创造了只属于她自己的艺术特色。
注释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苦竹》第二期,1994:12.收入《流言》,5-9
(2)(4)《傅雷全集》,辽宁教一育出版社,第十七卷《论张爱玲的小说》,156(3)(5)(12)(13)(15)(16)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1-435.
(6)张爱玲《我的天才梦》,《张爱玲散文全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9.
(7)张爱玲《童言无忌》,《张爱玲散文全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4.
(8)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73.
(9)(14)(17)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87.
(10)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32.
(11)张爱玲《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收入《惘然记》,21.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苦竹》第二期,1994:12.收入《流言》.
[2]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张爱玲《我的天才梦》,《张爱玲散文全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4]张爱玲《童言无忌》,《张爱玲散文全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5]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6]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7]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8]张爱玲《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收入《惘然记》.
[9]张爱玲《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11.月收入《传奇》.
文/舒亚梅(云南省昆明市阳宗海旅游度假区汤池小学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