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教学要充满创新活力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活力
  • 发布时间:2014-09-09 13:59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68-8367(2014)08-0083-02

  随着我县教改应运而生的教育教学,是对课程中发生的自觉主动的教研活动的积极肯定,是保证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教改的实施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转变学生对数学学习方式,重视自主学习性、探索性、创新的活力。

  一、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培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在教学11减几(小学一年级上册)我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景,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学习有11减几计算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了以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把数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上,向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获得,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追求新的数学境界和突破数学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在成功的喜悦中爱上数学。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勇于探究

  合作学习的培养有利于课堂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比如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小学二年级),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学生有了“六六三十六、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六九五十四”的口诀理念,这样学生就得到了充足的探究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勇于探索数学规律。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创新,如在教学“11+6”和“17-6”这两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给学生一个悬念,诱发学生思考,帮助个别学生(差生)释疑。只有让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才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才能凝聚着理性的意志力,才能更好地在数学活动中增长自己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知识的精神。

  三、注重方法的改变,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学生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彩以下训练方法: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直觉的获得虽然是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把知识掌握,就不会迸发思维的火花。2.渗透数学理念。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探究对象整体把握,如课本中的疑难指导,就是要让学生从直觉中把握以单元为单位,针对能力题、课本中的思考题等进行重点学习、重点探究。3.重视解题。数学中选择适当而又适应学生生活实际的巩固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4.做好直觉思维的动机诱导。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注重新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设疑,给予充分空间,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浓浓情感,同时也能起到转变学生厌学的心理。

  四、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数学发展

  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数学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特别注重弱智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程序,内容由浅入深,做好指导,诱发他们的数感追求,多用直观教学法激起他们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数学理论,才能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才能发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作用,才能激起创新精神。

  总之,在新课改中,数学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能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数学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数学教学才能充满创新活动。

  文/吴俊蓉(四川省岳池县伏龙小学 63830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