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探析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村,初中语文,写作能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9 12:18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68-8367(2014)08-0040-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从专家到一线教师,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也都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然而,不同地域的学生呈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村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因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于农村的语文老师来说,教作文也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因为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但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就有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世人都说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历程的引路人……可见,语文老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农村初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给予正确的引导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农村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失去活力,又是什么原因让语文教师如此难堪?在从教的过程中我发现,造成学生作文能力底下的原因有:
一、学生没有阅读量。写作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然而,这些学生大多生长在偏远山区,周围所接触的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即使有求学的愿望,也没办法去实现。所以一到作文课就害怕,挖空心思、抓耳挠腮,最终,能在规定的时间“憋”出一篇文章来,那真算是万幸了,连他自己恐怕都会觉得很“成功”吧!这样的文章,通篇套话、假话,写故事生编硬造,议论不合逻辑,抒情言不由衷。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有疲惫心理了,真是肚无“墨水”,半句累呀!
二、接触面狭窄,见识短浅。农村学生的生活很单一,很少接触到外面来的人,在学校是封闭式管理,周内都住校,个别是早晚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天天面对这些熟悉的面孔,只有周末才能出校门。回到家里,也只是看看电视、睡睡觉而已。没有新鲜的素材,再加上学生们不会去挖掘、去发现,写作文的视角也就狭窄。如;写亲情的文章千篇一律都是“生病了,父母半夜三更冒雨送我去医院,我好了,父母却病倒了”等等,学生根本不知道要更新情节,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见识短浅。
三、家庭的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农村学生家庭条件较城市比较落后,首先,家里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提高,城市孩子家家几乎都有电脑、电视、报刊等,而这些对农村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缺乏有效的辅导,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无人看管,这些学生在思想上本身就存在问题,可想而知在学习上的情况了。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训练随意性大、批改讲评无针对性。虽然作文训练整体目标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也没有系统的进行研究。往往是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
修改、讲评作文时,一般不是针对训练目标集中精力重点指导,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么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结果是什么问题也都没解决,反而给学生增添了无端的“愁绪”;要么是索性不改,写个日期应付检查,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到底符不符合要求,反正老师也没改,他们自然也无所谓了。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来看,作文已制约着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带领学生冲出作文训练的“围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首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他们寻找写作“活水”。
由于阅历和感悟能力的限制,有些在我们老师看来很有价值的材料学生也不一定会看重,一些很富有“生活情趣”的素材学生也不大去留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关注呵护好学生的生活,帮忙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让他们有事可叙有话可说。如在布置《在我们这个年龄》这篇作文时,有一个学生一节课歪歪扭扭写了三行,实在是写不出来。这篇文章对他来说,并不难写,就结合自身的故事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正是因为他不会在生活中找素材,不知道从自身找素材,所以总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把他叫来,就他在平时的表现,加以提醒,下去后他写了一篇让我很感动的文章,记得开头是这样写的“在这个年龄,我是叛逆的;在这个年龄,我是无知的;在这个年龄,我是愚蠢的。”整篇文章虽不优美、动人,但感情真挚,照样可以打动人心。
其次,广泛阅读,熟记常背,增加生活积累。
冰心寄语中学生“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语文的门户开得大大的,一定要除了课本外,个人自己找书看”。张志公先生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是我带的学生,三年初中生活,有一个不变的要求是课前复述作文、每天一积累。要做积累,学生必须去阅读,不管其质量高不高但学生慢慢都会自觉地去阅读。要求复述作文,学生也不得不去背作文,这在无形中也是在培养他们的语感。再次,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化为写作素材。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叶圣陶老先生的这一观点在启示我们,教材对学生写作可以起到“例子”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材料,也给学生提供了精妙的写作方法,因此语文教材成了学生学习写作的不错“借鉴”。茅盾也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允许学生去模仿,但要有自己生活的影子,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把别人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利用模仿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最后,师生共同协作,多方式批改。
以前在面对学生写的作文时,我总是大包大揽,每次都是亲自批阅。这样,不仅任务繁重,而且效率低下,改完之后,有心的学生发下去后,还会读读文章。反之,合上本子,永不相见。所以这样单一的批改方式,效果可想而知,根本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初中学生,自尊心都很强,又处于懵懂时期,对于同学的评价还是很在意,所以改变只是教师单一改作文的方式,是大有裨益的。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然后让学生互改,让其成为批改的主要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由组长负责,互相阅读,互相批改,形成评价性文字。然后每组把作文分成好、中、差三类,教师再加以讲评。从中我也发现,学生的审美并不低于我们,他们所形成的评价性文字,让我看后都连连赞叹,这些“小老师”的智慧真不能小觑。整个过程,有交流、有合作、有评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对于学生的考场作文,我会采取面批的方式(一部分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出他们文中的优、缺点,并当面告诉学生,怎么修改更好。于是,就在他的原文上师生共同动笔修改,虽然不是每生都能面批,但这样的方式效果确实具有实效性。
总之,各种批阅方式的结合,既解放了教师、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写好作文是一个漫长而艰巨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也不是靠纸上谈兵式的说教就能提高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努力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作为一线教师,更应立足现实,从细处着手,相信学生稚嫩的笔头,在我们的浇灌下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拔地而起!
文/赵小红(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西口中学 7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