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从创新型国家建设、区域经济转型及高职教育内涵提升等维度提出了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性;从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计划、整合培养资源、优化培养内容与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与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合作培养内容;从合作企业遴选、顶层设计教学组织、职场化课程开发方面提出了模式实施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双主体 培养模式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社会发展宏观背景,为高职教育创新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纲领性文件,均对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要求,使“校企双主体”人才模式成为必需和必然。

  一、深刻认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技术进步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学校制度变革的最核心动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应满足国家新型发展战略转变要求。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经历一场战略性转变,实现发展战略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出了新要求。

  2.培养模式创新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区域性规划,拉开了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序幕。新型产业、生态产业、高技术产业等领域异军突起,对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3.双主体培养模式创新是高职教育领域历史性转变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结构、质量、效益是当前首要问题。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心应从数量发展转向质量提升,因为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没有质量的教育很难持续发展。质量与满足社会需求有关,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最佳选择就校企双主体培养,这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需要。

  4.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由高职教育属性特征所决定的

  高职教育具有跨界的属性,即既跨越教育界又跨越产业界。其培养职场人(行业人)的目标定位,要求毕生生应具备一定的行业文化特质,即在价值观方面要与企业有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在学习方法上有具有“基于问题学习”的理念,在成本意识与质量意识要求方面均要与企业经营活动接轨,且要具有良好的客户意识,而所有这些,均要求培养过程中要有企业文化渗透与企业活动融入方可实现。

  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核与形式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作为主体,培养职场化人才的模式。该模式应包括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计划、整合培养资源、优化培养内容与培养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与结果评价等。

  1.职场化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

  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与素养需求为依据。培养目标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共同确定。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实施培养,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做到“上手快、悟性强、后劲足”。

  2.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策划

  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策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的理念,深入相关产业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把握相应技术领域的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求,确定专业人才规格定位,据此作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起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确保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并带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合作单位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在方案制订时,要围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专业对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等方面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3.课程体系共同构建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构成要素,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依此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重大变革。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类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根据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将学习内容分为几个模块,实施模块课程群教学。在课程内容选择应考虑到项目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职业典型工作过程,完成本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教学。

  4.育人资源共同整合

  资源共享是双主体人才培养顺利实施的保障,对高等职业学院来讲,常用的基本实验实训的设备是必须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施双主体教学,把实践教学、工作项目学习尽可能搬进合作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充分利用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老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承担实训课,也可邀请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生产车间(基地)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校企合作的另一重要载体,就是产学研一体。学校除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外,还根据企业要求,将校方先进设备仪器与企业共享,充分发挥学院人才优势,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针对企业的产品或生产技术问题,以学校的教师为主或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攻关,资源共享,实现合作育人。

  5.人才培养共同实施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以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两个主体,强调在职场环境下,通过实施职场化课业或项目,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综合性的工作性学习项目的设计十分关键,既要考虑其生产性特征,双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学习安排在学校与企业交替进行,时间安排上应符合企业实际及学生认知规律、学校实际,学生在学校与在企业学习时间可按“季度”、“学期”交替进行,并且重在强调:学习学期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工作学期的实战任务要求。

  学校紧密依托行业企业以及校内外“教育型企业”或实训基地,联手设计课程模式,开发相关教学项目,创新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嵌入行业新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课程教学由双方共同组织,在学校与企业交叉进行。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特点,全面规划,逐步实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适应,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训练环境。

  三、实施双主体人才培养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遴选“教育型企业”作为“企业主体”是双主体顺利实施的基础

  遴选能够满足培养目标达成、具有教育理念认同、具有一定教育资源(含职场课程、职场环境、兼职教师)的企业合作,是双主体能够成功的关键。此类企业在人才理念先进,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培训机构或培训体系,可满足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岗位提升及拓展要求,依托该企业,可将行业标准、课程、职场化资源为高职人才培养所用,企业提供的实践学习岗位具有高职属性特点,可实现学生“企业实践”环节接近或达到工作岗位标准要求。

  挖掘校内能满足职场化教学要求的“校内企业”或相关部门使之成为培养主体。对接专业,挖掘高职院校内部相关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为“双主体”教学所用,作为有效整合实践教学条件实施双主体教学的有益补充。

  2.基于培养年限整体考虑,顶层设计教学组织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有系统观念,即站在三年的时间跨度内,从学生系统的基本技术、核心能力、研发或创新能力的角度进行整体设计,而不是局部设计。因此能力模块的分解至关重要,因此要关注“三年的教学如何组织”。此外,在某一阶段学工交替的选择上,要基于“他方需求”理念,考虑企业生产规律。

  3.职场化课程是双主体实施的核心要素

  “职场化课程”与“真实项目实战”是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最核心要素,必须重视其开发与实施。在做好校本教材开发的同时,最核心的是职场化课业设计,它决定了课程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做中学”理念的落实。课程、实训项目与职场真实工作的有机对接,是双主体关键所在。课业评价的标准,要跳出“作品”评价的学院一元理念,而是要实现“产品”评价或“商品评价”的行业标准上来,引导学生将学习项目,变成工作项目。

  参考文献

  [1]黄少容.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9)

  [2]申晓伟,罗华.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董传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