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往往创设不少情境,而我们没有意识到课堂本身就是生活。课堂必须真实,学生应成为课堂主人。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艺术,还应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独特风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扮演角色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组织教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关系到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实施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步时期,各方面学习素质的养成对今后的成长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养成好习惯,会受用一生,有好的习惯学习工作起来效率会大大提高,好的习惯会使人更容易成功。当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作为教育工作中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好习惯,这样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每个年级的各个特点,制定详细的计划,把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重点,制定每学期的培养重点,把培养目标渗透到每天甚至每节课以及每时每刻,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各种内部和外部障碍的干扰,通过反复“历练”,练到一定程度,习惯成自然,再实施下一步计划。其次,要通过开家长会、教师进行家访等途径,请家长参与此项工作,想办法、出点子,监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适当鼓励,以巩固所得成果。小学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

  1.课前预习。在教师讲新课之前,学生对新课内容就有了预先了解,大致了解要讲什么,有什么是自己不懂的,并尝试自己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疑难之处留待课上听教师讲。有了课前预习这个好习惯,就能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提高听讲的效率,避免了听课的盲目性。

  2.课堂认真听讲。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关键,很多小学生感到一节课的时间太长,往往在教师讲到一半的时候就没有兴趣听课了,注意力不集中,如搞小动作、说悄悄话、睡觉等,致使很多知识没学到,课下还要重复学。因此,学生在课上一定要认真听讲。

  3.勤于思考。学生勤于思考,才能把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同时促进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究思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课堂氛围不活跃。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进,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好习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进行教学。

  二、增强语言教学的感染力

  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信息的途径。良好的教学语言的发挥,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可见,教学语言的表达能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文字是抽象的语言符合,教师如果直白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如果不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表象的语言,就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不能被教师的语言所感染。教师只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达到课堂教学和谐的境界。如何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

  三、把和谐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活动,也是知识的教与被教,情感交流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情感交流让师生关系融洽,教学顺利,教师教教省心,学生学得开心;反之,不良的情感交流让师生关系疏远,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没有思想的共鸣,教与学产生抵触。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同等的地位去看待学生,不能动辄就严厉地指责、批评甚至体罚学生。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对教师畏惧,不敢接近教师。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放不开,不愿意学。相反,教师的关心、爱护更能增加对学生教育的说服力,让学生感受到一股暖流,如和煦的春风,把教师当成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朋友,愿意去倾诉。教师有耐心地倾听,循循善诱地说教,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情感和谐,共同推进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班上有位同学因为头疼趴在课桌上不愿意听讲,我仔细询问了他的情况,让他到办公室休息。下课后,我带着他去医务室看了病。这名学生非常感动地说:“谢谢老师”。后来他的学习比以前积极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就说明,学生虽然小,但是,他们的眼睛在看着教师,内心在评价着教师,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是友好还是厌恶,学生们都清清楚楚,教师对他们好的话,自然会得到同样的回报。

  四、扮演角色,体会教学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就有几处对话,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些头饰,还在黑板上画了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设计合理精练的练习,加强课堂教学反思等。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提高与发展。

  苗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