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新生研讨课的思考

  摘 要:新生研讨课是一门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地方普通高校新生研讨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新生迅速融入大学生活、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小班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精等特点。

  关键词:新生研讨 地方高校 小班教学 问题导向

  新生研讨课是一门专门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研讨课,其目的在于帮助新生顺利完成大学的适应性和学术性转换。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在国外逾有百年历史了,而在中国,它还是个新生事物。2003年,清华大学首先在本科新生课程设置中引入新生研讨课,随后,陆续有其他高校也开设了新生研讨课。然而,迄今为止,在国内新生研讨课的开设主要还是主要集中在以“985高校”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中,地方普通高校较少开设这门课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必有更多的普通高校会加入这股潮流。

  新生研讨课的前身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学兴起的新生教育课程。188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首先开设新生教育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该课程帮助学生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1911年,里德学院将新生教育课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并承认学分。此后很多综合性大学如布朗、普林斯顿等也先后开设了新生教育课程。到1930年,全美有1/3的高校开设了类似课程。这个阶段的新生教育课程,主要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侧重于新生的适应性转换。

  1959年,哈佛大学为了提高一年级教育的学术性,开始进行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哈佛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实现了新生研讨课的创新——由适应性课程转向学术性课程。此后美国很多高校比如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开设学术性新生研讨课项目。

  今天美国的新生研讨课是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两种模式并举,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或者在两种模式中采取不同的侧重点。

  我国高校中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大学主要是国内一流大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学术性转换。例如,清华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就是由时任清华校长的顾秉林院士亲自挂帅,一批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加盟。如此强大的师资队伍登上新生研讨课的讲台,其目的是通过让新生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对话,使新生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走大师道路、激发新生的科研热情和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不可否认,一流大学的生源确实要比普通高校好,他们的很多学生领悟力强、有学习热情、有志向也有可能将来在科学研究上有一番作为;同时,一流大学有很高的科研水平、很好的科研设备和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领军人物,所以这些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在帮助新生适应学校环境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新生的科研素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大规模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了。地方普通高校,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从事各种工作的普通人才,地方高校由于自身的培养目标、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等原因,决定了它们在新生研讨课开设的主要应该集中在学生的适应性转换而非学术性转换,因此,新生研讨课也较少的涉及到新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地方高校新生研讨课应该和国内一流大学的新生研讨课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程方案上,具体来说有一下几点:

  一、课程目标

  地方普通高校开设新生研讨课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侧重于新生的适应性转换。可以看到,很多高校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转入下一级学习甚至退学,这和他们不能够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当今校园学生以“95后”居多,他们是一群有个性鲜明的群体,在经历了高中三年的压抑之后很容易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迷失自己。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他们也很难奏效,甚至反而使他们变得厌学。通过新生研讨课的开设,目的是加速实现他们从中学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将来的职业能力。

  其实,我国高校本身就有这种帮助新生从中学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转变的适应性转换的新生教育课程,例如军事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安全教育等。这些课程主要是让新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和规章制度、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这种课程的授课模式和其他普通课程没太大区别,就是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没有太多的互动和交流,而且课程的内容跟专业课基本无关,很难提升新生对将来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新生研讨课的设置,就是要使新生能够迅速从中学的被动性学习到大学主动性发展方向。

  二、课程形式

  地方普通高校新生研讨课可以考虑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开设不同的新生研讨课程,供学生选择。例如,有少部分同学对科研有兴趣,立志将来从事研究,可以考虑开设类似的以学科前沿为内容的课程。当然,这个课程不是要求老师讲授前沿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促使他们认真打好基础;有些同学对创业很有兴趣,那么可以开设创业方面的讨论课,课程的内容是师生之间就创业案例开展交流,同时让他们多和创业团队接触、沟通、学习;当然,对于更多同学来说,还是要培养他们在大学环境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好专业知识,将来能够胜任社会工作,那么开设的课程要能够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这类课程要脱离空洞的理论说教,贴近现实,结合现实中的案例来讨论,这需要老师能够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新生研讨课可以采用选修的形式,同时开设很多门新生研讨课让新生至少挑一门,但是课程的授课方式一定不能是那种灌输式的、一定要采用研讨的形式。这种研讨以问题为导向,老师先提出某个问题或者某种现象,然后师生共同对此进行讨论。这种研讨的授课模式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和学。这种教学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新生顺利完成学习阶段的转换过程。

  三、师资队伍

  新生研讨课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具有亲和力,能够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内一些著名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老师都是由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甚至院士、长江学者亲自担纲,这样有利于学生和大师面对面深度对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和大师面对面,激励他们走大师道路,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极大热情和强大动力。

  对于地方普通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同时新生研讨课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所有,没有必要照搬其它高校的做法。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要注意挑选知识全面、思维活跃、能够调动气氛、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参与新生研讨课的实施。授课教师不仅负责指导他们的学业,还要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提供咨询或指导,师生之间要能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当今“95后”为主的大学课堂里,中青年教师在亲和力、沟通力上具备一定的优势,而且中青年教师一般学历较高、接受新知识、把握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更强,应予于优先考虑。

  同时,既然都是新生研讨课,一定有共性的地方。比如,教学方式不能够再延续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而要更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在这个课堂上,老师只起到主持、串联、沟通、诱导的作用。再者,一定要保证小班教学,只有小班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根据国内外惯例,这种班级人数多以15人为宜,不能超过30人。

  总之,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来说,新生研讨课就是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转换学习方式、接触新教师、结识新朋友、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 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 中国大学教育 2009.11

  [2] 曾晓红 刘海燕 基于行动研究的财经类院校新生研讨课初探 高等理科教育 2012.1

  [3] 赵谦 构建法学专业新生研讨课之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4] 刘俊霞 张文雪 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6

  [5] 黄爱华 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大学教育 2010.04

  [6] 林冬华 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 中国高教研究 2011.11

  贺红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