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几点体会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爱因斯坦,孔子,兴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3 08:1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2-0008-02
随着科学文化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学生知识面的迅速拓宽,单一化的学科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科教学决不能游离于各相关课程之外。“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处理好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下面,我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为例,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一个人一旦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从而会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努力获取更多新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融于一体,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人二维、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形象、生动,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感观,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春天在哪里》一课,同时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的综合作用,让学生领略感受春天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导学生“入境”学习,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这是以往教师用更多的语言都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演示汉字的变化,汉字的构成规律、意义;在巩固识字中,设置巧妙的情境,如“识字袋”“摘苹果”来检验学生的巩固情况。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觉得识字枯燥无味了,而是兴趣浓浓,信心勃勃。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突破教学难点,突出启发性
在教学设计时要准确地估计学生的思维障碍,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是教与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而我们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程中,就应该在确定教学难点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把各科知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工具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自行去探索解决问题,突出教学的启发性,因此,在课程整合时,要体现课件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思想,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
例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估计到“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设计了这样一段课件:八达岭的‘人字形’线路和蜿蜒的盘山公路。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接着设问:“为什么必须沿‘人字形’才能爬上坡?”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演播这段课件,使学生懂得:修建‘人字形’线路与盘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达到“省力”的目的,因此能爬上陡坡。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笔画一画‘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用模型做一做“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这个过程,学生在一段直观、简单的课件的启示下,体会了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性;同时又应用“简笔画”技能,在“画画、做做”中领悟到了“火车爬上陡坡”的情形,体会了当时线路设计的合理性。
在此整合的过程中,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难以解答的问题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学生在课件的“帮助”、教师主导作用“启发”下,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讲为主,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的灌输过程,这种方法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维,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索知识,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使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在进行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分析、自动控制思维活动,找出相关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从而得出创新的信息。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以摄人为主转向以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为主。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选择,归类出有关圆明园的布局、文物、景观等不同的资料,通过不同方面很清晰地体会当时圆明园的独特的布局,优美的景观和珍贵的文化。从而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的辉煌。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时,课前引导学生查出有关诗人王之焕的资料及诗,在理解写景的诗句时,出示落日西沉、大河归海的录像,请学生观看画面进行描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品尝到创新成功的快乐。
曾晓燕(青海省河南县优干宁镇第二完小 8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