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读教学培养语文能力

  【摘要】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2-0082-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二十多年的观察分析,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学生缺乏朗读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4.读错字音、读破句子得不到及时纠正。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词汇缺乏,在朗读时容易出现错误,不是加字就是去字,有的甚至连成语、短句都读不通顺,将一句话读成两句话。由于大多是在早读时间,老师在场时间少,学生读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教学中应该重视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学生正式地学习局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历经低年级数(字)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的成年的人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儿童学习认字、读书和成人阅读之间过渡的一道桥梁,朗读训练,可谓任重道远,没有小学阶段充分的训练,成人以后的阅读不能流畅。

  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核心,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朗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语文基本功,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从新课标到教材,到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朗读训练的确是小学语文“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达到新《课标》的这些要求,必须坚持主体化的训练原则,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训练方式要艺术化,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与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朗读并自觉地进行训练的习惯。

  二、明确要求,加强指导。

  关于小学阶段朗读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上已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这个总的要求,针对我班学生朗读能力较差的实际,我还订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1.不准带土话唱读,要用普通话朗读;

  2.课前预习要初读,读后复习要熟读;

  3.朗读分为三步走:正确-流利一一有感情;

  4.语调、标点要注意,抑扬顿挫有韵味;

  5.口到加心到,动口又动脑。

  当然,光有要求还不行,加强指导更要紧。为了把学生带上路,我作了一些针对性的工作:一些学生满口“唱读腔”,我就领着他们读,有的学生在齐声朗读中滥竿充数,我就指名让他单个读,锻炼他的朗读能力,有的学生读得好,我就重点培养他带头示范读。与此同时,我把对学生的要求也当作对自己的要求,每次备课都要备朗读,每一篇课文都要事先朗读多遍,坚持搞好范读。这样抓了一段,逐渐在全班造成了一种爱朗读的好风气,出现了书声琅琅的新气象。

  三、教师范读,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范读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还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在教《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这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当然,教师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课文思想感情。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

  四、合理运用多种朗读样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水平。

  朗读的形式很多,不足而一,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好每一环节的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其次,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了。

  六、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七、建立科学的朗读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由于在朗读教学中没有确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许多老师的评价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起不到实质的促进作用。因此,我认为应逐步改革语文考试的内容,要把朗读作为期中、期末考查与评估学生语文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成绩必须包括朗读成绩。为了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应根据《大纲》对各年级提出的朗读要求,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语”与“文”的关系,驱除“重文字轻语言”弊端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翁海娟(广西钦州北通石岩小学 53532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