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语文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兴趣是自主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一味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教”与“学”互相牵动的现代教学取代“教”与“学”互相疏离的传统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 培养初中学生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4-0010-0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多年来,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学习,一直成了语文教育议论的热点。过去那一味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长期封杀。而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使长期处于沉闷状态的语文教学如沐春风,并由此引发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让“教”与“学”互动的现代教学取代“教”与“学”背离的传统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并成为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兴趣呢?笔者根据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切身体验谈谈关于语文自主学习的感受。

  一、提高语文教学艺术,让激情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所谓“激情”就是指强烈激动的情愿。语文教师本人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是激情的源泉。讲课有无激情,是否神采飞扬,声情并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自身的亲和力和他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除了有丰富的知识之外,还要学会用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方法在朗读、精讲、设问中善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关于朗读,鲁迅说过:文章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声音美就需要朗读来体现,精彩的朗读使学生赏心悦目,心领神会,它是深刻理解课文感情内容的快捷方式,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形象生动、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张力,弥补平面化的文字表达的不足。而精讲则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并能在文本中感悟自己的喜怒哀乐:或憎恶、或同情、或伤感、或快乐……至于设问,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精华,设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问题的解决中突破了教学难点,化解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语文知识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拓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自主学习动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原则,常源于对所学习的内容本身发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良好的学习兴趣能调整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走出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误区,完成了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角色转换,彰显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阅读文章时我们会心潮澎湃、黯然神伤,甚至愤世嫉俗……那是因为我们的感情融进了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因此,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地与所学的文本沟通,让学生在教师依据课本营造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唤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共鸣,才能从根本上读懂文章,感受和体验文章所抒发的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激情……

  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动。”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之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创设情境我们必须明白:首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指导与帮助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次,要创设为理解各类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而学生现在欠缺的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如古代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再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情景,如问题情境,情感情境,过程情境等。这些都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三、创设浓郁的自学氛围,教会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学生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谓“授之以渔”。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为提高学生的渔技,老师们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捕的是什么鱼呢?是分数之鱼!阅读,老师源源不断地输送阅读方法;本来是供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言论的主观开放题,也有老师按照几种文体的不同,总结出了固定的回答模式;作文,老师口干舌燥地列出了创新的招数,学生的作文已在老师的设置下陷入了为创新而创新的怪圈,看似新颖的形式,掩饰不了内容的苍白无力。表面上的自主学习却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与滥竽充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陶冶人性、建构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整体生成的过程。又怎是一个“渔技”了得?更不应该钓的只是“分数之鱼”,捕的而是生命的成长、人格形成、个性发展。要钓到这些,光靠“渔技”是不行,而是自主思维的形成,在“捕鱼”中陶冶情操、心智与灵魂,形成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熟练掌握“渔技”的过程,自学的过程则是学生练习“渔技”的过程,只有在反复地自主学习,才能拥有娴熟的技巧,才能在茫茫学海中扬帆起航,享受“捕鱼”的快乐。因此,老师必须学会关心、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学会鼓励,让学生更好的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养成健康而积极向上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四、培养良好自主学习品格,形成终身学习良好习惯

  当今的社会使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总量在剧增,知识的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的更新急剧加速。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人类逐渐推入了一个学习型社会。自主学习成为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客观需要,是面对知识爆炸性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迫切要求。具体表现在:

  1.自主学习是新世纪教育的显著特征。心理学家卢仲衡先生指出:“自学能力,就是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智参与的一种综合性能力”。他认为,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就是那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对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意义使深远的,影响是永恒的。

  2.自主学习是个体发展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而是个体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只从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分享语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3.自主学习也是人终身发展的要求。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人必须与时俱进的学习,只有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终身自学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这是对自主学习意义的最完美的诠释。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学会能动地创造性学习,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是不完美的。自主学习源自兴趣、爱好,脱离了兴趣与爱好去谈自主学习,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宛如空中楼阁--虚无飘渺了。

  韦梅英(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第一初级中学53712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