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学,智力水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12 09:0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4-0012-02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具备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后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进入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我谈谈自己对组织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使好学生吃得饱、中间学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连带效应。
二、明确任务,参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华师版)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根据方程的移项规则,你能否总结不等式如何‘移项’?”“根据解方程时的系数化1,你能否总结解不等式时系数化1的方法?”“解不等式还应注意什么问题?”然后,请同学们自读教材P56例1~P57全部内容,然后在各小组长的带领下解答上述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学习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适时扶放、充盈“合作”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如何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扶”和“放”。
“扶”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放”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四、把握讨论的时机,提高讨论质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能引起学生认识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1+2X)(1-2X)(2)(2a+3)(2a-3)(3)(100+1)(100-1)(4)(X-6)(X+6)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五、融入竞争机制,优化合作学习
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
总之,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要求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并在这一宽松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此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可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能力的获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玉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探究[J].考试周刊,2008.11.
[2]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新课程教学法.马复.章飞.编著.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周红(重庆市北碚区柳荫中学校400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