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转变四个观念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兴趣,语文,叶圣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12 12:01
【摘要】当前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意味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笔者从人文、创新、教育质量、主体四个方面粗浅地谈谈教学观念的改变。
【关键词】初中语文 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4-0058-02
从提高语文教学角度考虑,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来谈谈语文教学中观念的转变。
一、从“纯工具性”观念转变为淡化“工具性”,加强“人文性”
语文的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和文化意义,好的作品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工具性”这一点,必须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其健康的个性,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其实,语文教学与美育是水乳交融的。语文课能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灵魂受到净化,进而明辨事理,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增强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思想教育从语文的审美教育入手,能取到动之以情的良好效果。对当代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离开情感上的熏陶、感染,收效往往甚微,甚至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又是思想教育的基础。
从教学内容来看,语文中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篇目是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是现实美的典型化,是美的精髓和集中反映。它常常以生动优美、精炼含蓄的语言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显示出生活的真谛,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加上作品中优美的意境、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能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学生的理智、情感、以致整个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方面有重要作用,而非文学作品的课文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的形式的结晶。所以语文教材确实是真、善、美的结合。
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美学文章,如朱自清《春》、曹操《观沧海》等等,以及关于各类文艺作品的鉴赏的知识短文。这些具有理性色彩的美学文章,是学生学习美学理论的好教材,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起着导向作用。所以我在教这一类文章时,总是引导学生去感受那种美的意境。
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远远超过了学生的生活范围,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鸟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美景。借助美来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心灵,丰富、净化学生的感情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实践活动由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引导学生鉴赏美、表达美、塑造完美人格。
二、从只注重语文教育的传承功能转变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汉语言作为母语,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我们不能躺在文化遗产上贪婪吮吸,而要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欲望。现代教育成果研究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我在教育学生写作时,一直强调创新精神。首先,在指导作文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创意,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写作,只要不离题,只要文体对,就应该让各自的想象力展翅飞翔,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次,指导学生多角度联想、分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再次,立意要创新,要求写出的作文有新思想、新见解、新观点。
三、从追求考试分数的提高转变为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
传统的语文教学刻意追求考试分数,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太多太滥,各种各样教辅读物和练习满天飞,造成学生课业负担太重,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必须淡化分数,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螺旋式地提高的,培养能力必须靠平时的积累,听、说、读、写任何一项技能训练,都可以用任何一篇选文完成。现行《语文实验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朗诵、背诵、整体感悟、合作探究”,其实这些都存在着相应的技能训练,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来培养能力,语文教学要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化,逐步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语文教学最终实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我在教学《春》这篇文章中的第一片段时,我学会从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受语言而联想到整体画面。这个教学片段在内容上是一个片段,在形式上是一堂完整课型的横断面。依循这个片段的赏析方法,学生便可以自行对以下的四幅春之图进行赏析了。这就是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
有人说,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发展智力的关键一堂成功的活动课,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质,使其在欢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所以,我们还可以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四、从以教师教学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学时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程序化的知识,学生疲于应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接收器”,窒息了创造的火花,扼杀了个性。因此,新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指导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师生协调互动,以参与求创新,以创新求发展,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我在教学阅读时,总是利用指导性的阅读提纲,学生根据提纲中关键性的问题读书,独立思考,钻研教材,发现和解决问题。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研究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一个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相差较大,针对这个情况,我有时实施“层次教学”。层次教学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达到不同的目标,使学生各有所得。层次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复式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兼顾全体。同时,在教学目标,层次设置上都注意层次性。当然,语文教学中传统观念的转变,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要围绕新课程改革,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
[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3]《语文实验课程标准》
雷振览(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蒙公乡民族初级中学537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