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尊重他人意识的培养

  【摘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你要有礼貌,别人才会对你有礼貌。教育孩子尊重所遇到的每个人。

  【关键词】幼儿 尊重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4-0068-03

  曾经在马路上听到一个妈妈在教育大概四五岁的儿子,对话很有趣。

  妈妈:“刚才在车子上,那个叔叔给你让座,你没有说谢谢吧?”儿子:“没有。”妈妈:“你看,叔叔自己本来坐着,却把座位让给你,自己站着,你是不是要说声谢谢?”儿子:“不要。”妈妈:“你这样,以后别人都不给你让座了。”儿子:“不让就不让。”妈妈:“没有座位,你就会累的。”儿子:“累就累。”

  这让作为幼儿教师的我陷入沉思,该怎么教育孩子?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以后就没人让座给你了),还是从道德的角度(要讲礼貌)?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什么方式才是合适的?我想,这可以是一个多选题。

  一、让孩子尝到一个后果:不被尊重的滋味,绝对比孩子想象中更难受。

  如果孩子坚持认为礼貌是可以舍弃的事,那么我们就在班里做一天实验,让他直观地体验一下大家都不讲礼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天,全班人都不对他讲礼貌,请他帮忙不说“谢谢”,撞了他不说“对不起”,他跟大家打招呼,听者假装没听见……不被尊重的滋味,绝对比孩子想象中更难受,他一定不会喜欢这种感觉。

  同伴交往是孩子主要的社会活动,也是让孩子学习和了解他人感受与需要的最佳途径。因为同伴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没有权威关系干预,更容易产生共鸣。教师应教育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感受,并根据他人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反应,而非单纯地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独断地作出情感反应。比如,当同伴摔倒后,让孩子问问同伴:“你疼吗?要我扶起你来吗?”在征得同伴的同意后再去做。孩子不肯把玩具让给其他小朋友,教师可以问他:“如果其他小朋友玩玩具的时候,也玩很长时间,不让你玩,你心里会怎么想?”孩子由此会想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做的事,别人可能也喜欢、也想做;一件事让自己不高兴,同样也会让别人不高兴。

  二、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你要有礼貌,别人才会对你有礼貌。

  现在的孩子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工作忙,大多数家庭不能够将孩子的教育做得那么细致。从小生长在蜜罐里的孩子,接受的完全是父母、长辈、亲朋好友等众多人对他的独爱。他们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挫折,只知接受,不懂回报。如家长每年都会给孩子过生日,但却很少有孩子问过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这些在爱河中泡大的孩子们,缺少了一份对同伴的关心,对长辈的关爱,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在幼儿园里,表现出最多的便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对别人的冷漠。有时候,看到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隔辈亲人吵吵嚷嚷,没有规矩,不正是问题的根源么!在家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家长,在幼儿园怎么会懂得尊重同学,尊重老师?怎么还会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听讲!所以,我认为,放在班级管理首位的,便是让学生懂得尊重。

  (1)敦促幼儿思考尊重问题。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思考一件事:即今天,我获得了哪些人的帮助,记在日记里。日积月累,他们就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是离不开家庭、幼儿园与社会各种环境的。在这些环境中,要想更好地生存,不能不索取别人的帮助。而在索取的同时,首先要懂得的便是“尊重”!尊重别人的劳动。在家中,尊重家人,便可以帮助家人做些小事情,在幼儿园,尊重同学也要从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小事情做起。尊重老师要从尊重老师的劳动做起,要从认真听讲,认真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做起。

  (2)敦促幼儿树立尊重意识。要在班级活动中见缝插针地反复告诉幼儿:当你需要别人帮你的时候,要说“劳驾”,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气。别人没有礼貌,不要去理睬,自己要有礼貌,这就是你的尊严。你的尊严不是别人对你有礼貌,是你对别人有礼貌,不管别人是什么样的。做好自己,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尊重。敦促幼儿一点一滴的从生活中感悟尊重,理解尊重的深远意义。只有真正学会了尊重,才会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才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尊重别人,给别人以尊严,这就是你自己的尊严。这句话,说起来很绕,但是,四五岁的孩子即使听不懂,也可以跟他们讲,让这样的句子进入他们的大脑皮层,进入他们的记忆库,他们一定会慢慢懂得、理解的。很多时候,我们有多少尊严,并不是因为受到多大尊重,而是我们有多么尊重别人。要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人,自己才会受到尊重。

  三、让孩子形成一种行为:教育孩子尊重所遇到的每个人。

  当一个孩子逐渐学会了尊重别人时,他自己也就建立起自尊。培养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其实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萌醒是一个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点。很多家长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放任孩子傲慢无礼可以培养孩子的野心,增强其支配别人的愿望,所以故意放纵孩子。这样的愚蠢做法将会真的毁了孩子的一生!未来社会将是个平等的社会,如果你不按规则做事,成年人的世界里没人会买你的帐。一个人学会平等待人,将是他终生的幸事。

  (1)家长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当孩子不尊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通过家长示范,让孩子知道去尊重别人,真诚地对待那些世俗意义上比自己弱势的人。家长要记住,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而模仿能力却很强,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做事方式和为人态度。因为孩子在时刻注意着你的言行,所以要留心自己的每一句话,不要在孩子面前评论你对他们的长辈、老师、朋友等其他对孩子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家长平时要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为孩子提供具体形象的学习榜样。面对孩子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应该明确指出孩子的无理行为。有时候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不合适的,这时候家长需要明确指出:“你刚才说的话非常不好,再也不要这样说了。”或者给予适当的惩罚,这种惩罚可以是即时性的,比如:提前终止他与小伙伴的玩耍;把已经放在购物车里的糖果放回到货架上等,这些做法可以强化孩子们的是非观念。

  (2)进行以“尊重”为主题的教育,更加规范幼儿的良好行为。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结合实际,组织为期两周的主题教育,主要内容有让幼儿学唱歌曲《好朋友》、《好娃娃》等,歌词中“你帮我来梳梳头”、“我帮你来扣纽扣”等,简明易懂,给孩子以启示,使孩子们懂得怎样具体地帮助别人,比简单直接地说教更能深入人心,更能激励孩子们的成就感;《休息日的观察》--利用休息日观察,了解没有休息日的叔叔阿姨们的工作,知道很多人为了大家的快乐付出了辛苦,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劳动的人们;《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讨论制定生活常规,并主动遵守常规,养成良好习惯,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知道遵守常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3)对幼儿进行生活劳动基本技能训练。坚持让幼儿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如学会自己穿脱衣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等。

  让幼儿积极参与班级各项管理工作,增强小主人意识和为大家服务思想,如设立小小值日生、小小气象员、玩具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开展以大带小活动,经常让孩子去帮助弟弟妹妹们:帮助他们穿脱衣服、喂他们吃饭、给他们讲故事、唱歌、带弟弟、妹妹做游戏等,增强孩子们的爱心和自信心。同时还加强平行班的交往活动,如在六一节鼓励孩子们为好朋友制作节日贺卡和礼物,和好朋友共同分享快乐,鼓励幼儿去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爱心、自信心,把尊重他人意识落实到具体实践行为上。

  卢梭说:“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最初是由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所决定的。”所以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家长、老师都要言传身教,让幼儿亲身体会别人劳动的辛勤,认真观察生活,追寻尊重的影子,幼儿在生活各个方面才能逐渐自立起来,久而久之,幼儿的行为习惯尊重他人意识也就日益增强了。

  饶艳(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幼儿园65310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