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后进生,化学实验
  • 发布时间:2015-05-12 09:55

  【摘要】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化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知道所学学科的价值--服务和改善我们的生活,因此就必须将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学科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4-0044-03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既教育、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因而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及日常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教材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要运用教材的内容指导生活,必先将其还原于生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化学学科的价值,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实现呢?

  一、课前资源准备

  新课标和教材已经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也就是规定了“教什么”,但至于“怎么教”,具体通过教什么内容来落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的过程做出研究。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个性魅力、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从而也决定了他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教师个人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核标准进行全面的调整和选择。但生活处处皆化学,这对教师个人对相应教学素材的积累就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教师群体如备课组等对教学内容加以研究、选择和重组,不仅能保证资源共享,也可将生活化教学推向整体化和系统化。

  二、课堂教学

  (一)从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知识的情境化不仅是使知识走向生命化的前提与途径,而且是学生在与知识的对话中享有自由的根本保证。高中化学教师可以筛选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寻找新的视角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导入新课,造成认识的矛盾冲突,把本堂教学变成学生的自身需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如在“饮食中的有机物”教学中,课前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食用油、香醋、米酒、葡萄糖、鸡蛋等,请学生说出他们主要成分,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读课本。又如“二氧化硫漂白性”教学时,拿出两片银耳(白木耳)一片雪白无暇,一片淡淡的泛黄,让学生选择购买时选哪种?为什么?这样他就会思考颜色不同的原因。由此可见,将化学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使问题生活化,不仅可以为学生进入知识,并与知识对话铺设多样的途径,感受知识的“亲和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生活。如果教师只简单的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会使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学生的探究潜能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挖掘学生探究潜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铁和铁的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境: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而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却保持新鲜颜色呢?虽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真正关注过、深入探究过的学生其实并不多。于是笔者又作了适当的提示: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通过这一点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知:苹果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呈黄色,而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了还原剂(维生素C)。这样学生学化学,用化学,从化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化学素养。

  (三)化学实验生活化

  过去由于过分强调化学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专业化,往往把实验设计的“严肃”和“规范”,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物质性质、制取几种常见物质,实验用品都是化学仪器、化学试剂,学生感觉化学实验很抽象、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做起实验来战战兢兢,而且做完就忘。新课标旨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如:溶洞(漳平龙眡洞)形成的探究、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成年白酒和烹饪是加料酒和香醋相联系、离子检验(氯离子)与矿泉水是否为自来水的鉴别相联系等等。当然,那些有趣的家庭小实验也是开发学生创造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素材。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善于运用,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搬到课堂上来,就能使化学实验鲜活起来,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和动手解决问题的特点和优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选核心的、基本的内容组织讨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现在班额一般都较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教学内容都纳入讨论之中。就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单纯的化学事实或现象无须讨论,所要讨论的大多是化学原理、规律、应用等层面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教材文本后再确定出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其次,要明确小组成员中的分工与职责。我认为课堂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的组合也很关键,就目前的课堂模式看,化学课堂讨论主要为即时讨论,而并非整堂课的讨论,所以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前后桌的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这样往往会造成小组成员发展不均,最后影响讨论的效果,所以,可以在讨论时将个别学生进行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除此之外,对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小组长,适时进行调控,既能避免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仍没有发言锻炼的机会,又能避免小组学习活动无组织,盲目性地胡说。

  最后,讨论中要关爱、照顾后进生,结束后不能忽略学生的情感。课堂讨论中对于学习成绩一般思维慢一些的,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往往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还会误导教师对学生整体水平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的特殊关照,也要教育那些思维较快、学得较好的学生,要关爱和尊重、鼓励自己的同伴。

  在化学课堂上对于适合学生讨论的题目可以尽可能让学生来完成,让他们充分感受课堂讨论对他们带来的益处,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灵感得以突显,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观点,还能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要正确定位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做一个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一个审时度势的调控者,一个平等合作的参与者和评价者。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必须从教学内容中有效筛选那些有较大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那么什么是有较大讨论价值的问题呢?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二是该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易与其他内容混淆;三是结论具有多元性或争议性;四是该内容必须处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些教学内容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学生难以掌握。只有在在讨论中激发思维、形成比较,才能出成果,出新意。

  其次,教师对将要进行课堂讨论的问题要进行学情预测。教师必须事先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提出的观点,并预设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适时的点评与调控奠定基础。在课堂讨论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领,明确问题指向,规范讨论程序,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

  第一,在讨论过程中,合理调控讨论的时间和节奏。有的课堂讨论一发而不可收,一节课过完了还没有讨论出头绪,也有的学生刚进入讨论状态就被老师强行中止。根本不能达到讨论的效果。所以如果是即时讨论,老师可以规定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否则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平等地参与讨论,并在参与交流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见解。其实,在讨论的关键之处,许多学生都在观察教师是否有进行评价的迹象。此时,教师不以权威的身份参与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另外,要在巡视中掌握学生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不同的思维方式、争论的焦点。

  第三,在讨论接近尾声时,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而评价的深度不应当仅仅限制于“每个组都做得很好”、“每个组都完成得不错”等等简单笼统的评价,而应该对整个小组分工是否精细、合作是否友好、整体参与是否积极,甚至可以对某个小组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会在无形中增强小组合作的信心以及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对于结论多元化的问题,应特别表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特别简捷的表达方式。

  五、课堂教学之外

  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探究,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化学与自然、社会和生活关系密切,化学知识已渗透到社会、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学好化学,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结合日常生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和课外探究活动,创造条件到工厂、农村、社会中去学习参观。如学习“铜的精炼”一节时,组织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实地参观紫金铜业,了解生产过程。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写出活动报告。这样,使学生课内所学,课外有用,课外见闻,课内升华。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理。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知识的具体应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体验化学学科的价值。

  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化学素养,是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价值的一中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2]朱春霞让化学课堂回归生活化学教与学2011(5)

  赵茹丽(云南省师宗县第三中学65570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