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摘要】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教学中应联系生活细心观察,操作体验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生活 观察 体验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4-0017-03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相当多的事物都是与数据分不开的,经常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

  1.常问身边的数字

  如:“篮球运动员姚明可真高啊,大概有2米以米吧,你在第几组第几张桌子;最近物价上涨了,猪肉要15元一斤呢”;还有你们数学老师的手机号码是多少,你的身份证号码,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等等。象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2.定量研究数字

  如果说把生活引入让学生凭经验直接感受数的大小、数的状态,这种数感肯定是初级的形象直觉体验,是学生原始认知的表现,那么要使学生知识内化发生质的变化,建立较高水平的数感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字作定量研究。这种研究要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建构一种比较稳定的,有一定数学思考价值的数感。

  二、细心观察--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

  1.联系实际感受数的意义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感受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如教学认识“0”时,我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中见过”,“在温度计上”,“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表示分界点、起点,也可以和其他数字组成号码。又如教学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学生自然是争先恐后发言,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建立了数感。

  2.由形象到抽象过渡

  在数学中数的意义和数的顺序大小以及数的运算等等都是抽象的,这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存在了某种矛盾。俗话说:“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起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细心观察。

  三、操作体验--增强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操作和体验来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和培养数感”。心理学家也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强化数感,用实践操作打破从概念到概念、推理到推理的抽象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1.走出课堂增强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00米、400米、1000米的距离;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让学生体验数感,了解数与生活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在操作中逐步建立数感。

  2.操作体验,提升数感

  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体验到100米、400米、1000米的距离是多远?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借助数字的大小来体会距离有多长多短,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的物体,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从现实情境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数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从现实中创设情境,因此要把学习加减法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这样做并不是忽视学生对数的构成的体验,而是将它与加减法融合在一起,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有趣的游戏等途径,不断加深学生对数的构成的认识,发展数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学习“8的加法”时,教材创设了“跳绳”的游戏,学生从主题图中可以观察到:一共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其中有一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不戴;有2个小朋友摇绳,6个小朋友跳绳;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5个小朋友穿裤子;有4个小朋友是男生,4个小朋友是女生。这样在实际情境中,学生不仅体验了8的构成,更加深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并且这一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又提高了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为题,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来巩固对“成活率”的运用,使学生顿生亲切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感悟到“数学就我们身边”的事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我爱学校的思想教育。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研究数和量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要把数学教学放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引导学生到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增强学生数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2]《数学课程标准》

  薛飞(山东青岛市黄岛区王台小学26642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