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定理,性质,抽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12 10:0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4-0048-02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基础的,它蕴含着许多与高等数学相通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思想
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而且要想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渗透给学生也不现实。因此,应该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1.符号思想
数学符号经过人工筛选与改造,形成一种约定的、规范的、形式化的系统。运用一套合适的符号,可以清晰、准确、简洁地表达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和法则,避免日常语言的繁复、冗长或含混不清,从而简化数学运算或推理过程,加快数学思维的速度,促进数学思想的交流。如乘法分配律(a+b)×c=a×c+b×c。就把复杂的语言文字叙述用简洁明了的字母公式表示出来,便于记忆、便于运用。正如华罗庚所说的“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正因为如此,用符号表示就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与优越性。”
2.分类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条理性。一般分类时要求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如整数以能否被2整除为例,可分为奇数和偶数;若以自然数的约数个数来分类,则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几何图形中的分类更常见,如学习“角的分类”时,涉及到许多概念,而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渗透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其中几种角是按照度数的大小,从量变到质变来分类的,由此推理到在三角形中以最大一个角大于、等于和小于90°为分类标准,可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而三角形以边的长短关系为分类标准,又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通过分类,建构了知识网络,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
3.集合思想方法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愈来愈广泛,其体现形式愈来愈丰富多彩。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把含在教材中的集合思想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如:教学分类把某些具有共同属性的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等分别用一个“圈”(封闭曲线)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集合。在教学求8和12的最大公约数时,可以制作课件或幻灯片,让学生从图中可以清楚直观地知道8和12的公约数是1、2和4,最大公约数是4,这样孕伏了交集的思想。又如在教学认数时,通常出现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这些问题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建立起集合与对应思想。
4.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对应思想。主要有单值对应、一一对应、逆对应等。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创设情景,有意识地渗透对应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巧,防止学生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就要找出相互对应的数量关系,再如教学倍的认识“4是2的几倍?12是4的几倍?”对于刚接触的二年级学生来说,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谁是谁的几倍”的含义,教师摆实物图,通过图形进行形象、直观的对比,使一个苹果对应着一个苹果,学生发现树叶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启发学生理解倍的含义,进而列式计算。这样使学生清楚地找出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建立起对应思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1.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之中。因此数学思想方法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结论推导的过程中,方法思考的过程中,思路探索的过程中和规律揭示的过程中等,要注意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
(1)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而飞跃的实现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需依据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因而概念教学应当完整地体现这一过程,引导学生揭示隐藏于概念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对定理、公式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
在定理、性质、法则、公式、规律等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最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存在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加快和优化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且还可以达到,会一题而明一路,通一类的效果。通过渗透,尽量让学生达到对数学思想方法内化的境界,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反复运用过程中渗透
在抓住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及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中,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这些问题的精髓,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无一不是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因此,时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既有条件又有可能,这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行之有效的普遍途径.数学思想方法也只有在反复运用中,得到巩固与深化。
总之,重视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但是,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张黎黎(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七小学83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