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演

  人生如戏,每个人的演出从出生便拉开帷幕,个个都有几个角色,在各色悲喜剧中出演人物。时时处处都是舞台,每个人都是一台戏,同时也身处别人的剧本中。你此时看旁人在演戏,旁人看你也在戏中。

  我喜欢看人,当然也不能随时随地、肆无忌惮地瞪着别人打量,不过有适合的机会总是喜欢观察观察:在地铁里,人们要么直勾勾地盯着手机屏幕,要么昏昏欲睡的样子,虽然乏味却也真实;在餐馆等位时,大部分人的表情都不太耐烦,除非是刚刚热恋起来的情侣,丝毫不浪费时间地亲热,后者有时多多少少有点昭告天下的“表演”成分;而咖啡馆里最热闹,每个人都演得像模像样,掘金者、政治家、文化人,不一而足,都是演员。

  当你一人置身于咖啡馆,或工作或等人或是打发时间。你端坐上身,面对笔记本电脑(很可能屏幕上什么都没有,或者根本心不在焉),此时心里想的却是:我看起来怎么样,身姿是否优美,摆设是否和谐,气质是否独特,画面是否美妙。于是,你把衣袖往胳膊上稍微挽了挽,腰间的衣角拉了拉,重新摆放双腿的位置,交叉在身前。这时你稍稍放了放心,心里寻思着这般优雅应该多少也对得起现场“观众”了。要是有个可人的异性恰好在此刻走进房间来,你顿时觉得自己先前的摆弄都颇为值得了。

  也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路人无意间碰刮了另外一位,后者拦下前者来,要讨一个道歉,本来这事情根本不严重,产生摩擦又并非故意,道个歉也就算过去了。偏偏这时有人围了上来,后者的脸面便开始挂不住了,渐渐由白转粉,由粉转红。原本想道个歉各奔东西,这会儿也不得不“理直气壮”地硬气起来。人与人之间要想相互挑剔,总能找出一二,更何况众人都注目着,怎能枉费大家的时间精力?

  小孩子也是如此,两个孩子玩得好好的,本来发生点小摩擦很快就会和好如初。孩子嘛,对大部分事情不怎么放在心上。不过这时如果大人跑来“关切”,情势就会变得很不一样。

  左边的孩子抱怨右边的孩子抢夺自己的玩具,右边的孩子指责左边的孩子占有玩具的时间太长。这时,家长们便开始一本正经的讲道理。而中国的家长为了表示谦逊有理,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要先骂自己的孩子(当然还有些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不得一点亏,此处暂且不表)。孩子为了自尊开始顶撞起来。本来一件小事,却越吵越厉害,两个孩子和两个(甚至更多)大人,活脱脱构成了一部情景剧。

  年轻人在恋人面前,也或多或少要演一演。女生在约会前总要精心打扮,更有甚者双方都先预先想好台词,再去赴约。其实这本没什么,想留个好印象给对方是人之常情。但有人实在是表演过头了。一个口口声声只喜欢玩具熊的女孩却在约会第三次便直接开口要钻戒,以求对方“证明”对自己的好感。一个长发披肩的纯情妹妹,却在和不同的男人约会,为的就是过个好生活。前者的表演容易识破,拆穿后者却着实需要些功力了。

  有人抗议,被你这么一说世界太不美好了!其实不尽然。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做“印象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人们试图掌控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比如,你想做个淑女或者绅士,那么首先你在着装上会先穿戴成淑女或绅士。其次,你也会在举止言行上注意,“投其所好”,让旁人容易喜欢上你。所以,这种“表演”很多时候是带有社会意义的。怕就怕这会让我们陷入表演的嗜好中,不能自拔。

  微信朋友圈也是观看“表演”的最佳场合之一:谁谁去马尔代夫度假啦,谁谁又在餐厅的洋房中悠闲享用美食啦,谁谁又因为美国来的老板被指使得焦头烂额啦。更有甚者,睡不着也要发张照片,通常皮肤姣好,睡眼迷离,而且一定要配合上文字:“睡不着,想你。”引得众人一片遐想。

  然而,有时自我确确实实沉浸于思考中,不是柴米油盐,而是诗和远方。此刻,这心境是确实的,所以这姿态也是自然的,纵使在别人看来有做作之嫌,那也是因为旁人只是管中窥豹,根本没有走进你的世界。既然一切自然,神游远方,本不为取悦众人的姿态到底如何展现倒是一点也不重要了。

  身处世界,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固然不可不顾,但总归还是要最大限度的保留自己。这不是过于自我,恰恰相反,这是对世界最真实的回应。人生纵然如戏,但切勿入戏太深。

  文/郁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