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培养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生物学,兴趣,中学生
  • 发布时间:2015-08-05 15:35

  【摘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生物学科已不再列入中考科目,对生物课的学习已不再感兴趣。如何向初中学生传授生物科学知识,已成为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可通过实验课、野外采集直观教具的演示、课外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课堂上,可巧用诗词、成语,介绍趣闻、趣事,还可以通过巧设质疑,诱发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增强和稳定同学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生 生物学 兴趣

  近年来,由于生物科不列入中考科目,有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习,往往把生物学科当作副科看待,甚至把生物课看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生物学教师探索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与他们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同时,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富有好奇心,爱动脑动手,凡事喜欢问个究竟。这些心理特征构成了他们对学习兴趣的基础,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工作。作为生物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实验课、野外采集、直观教具演示、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我从事生物教学20多年来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1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脑中已储存了大量信息,却缺乏必要的整理,缺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他们对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有所接触,对生长、发育、生殖等这些自然现象也有所见闻。但是,他们很少深想过这些自然现象中的原理。有时还会形成错误的概念,如认为蚯蚓是爬行动物,鲸是鱼,蝙蝠是鸟等。片面地看问题则是中学生常犯的毛病。

  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不愿意追问大人,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愿意自己去探索,做点小发明和小制作。他们这里看看,那里动动。这是人到青春期后想自立的一种可贵心理。中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会促使他们去开动脑筋,寻找答案,因此,他们不喜欢课堂上枯燥的讲授。

  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植物的嫁接时,为了确保嫁接成功,要求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农村学生,对嫁接现象并不陌生,在他们家里可能就有嫁接实例:如毛桃树上结有香桃,香梨树上结有雪梨等。听了讲解之后,同学都想去做,去尝试一下,从而转变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 巧设质疑,促使中学生想学

  兴趣是吸引中学生的磁铁,更是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渴望了解动物的秘密是中学生的特性,不断探索陌生的事物是他们的本能。生动曲折的故事和奇异的实验以及似是而非的问题都可以引起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因此在讲课的开头,就应用问题、故事和实验来吸引学生。例如教师在《基因的分离规律》这一节课的开始,可以问:这是两种不同颜色的豌豆花,它们的形态和颜色怎样呢?它们的形态和颜色我们一眼就看清楚,但是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我们能看出来吗?这样引入新课是生动的,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调动中学生脑中已有的信息,让他们思考也是个好办法。问他们“蝴蝶几条腿?”“园蛛有几条腿?”“同是受精卵,为什么有的发育成工蜂?有的发育成母蜂?”“牵牛花的茎是向右缠绕还是向左缠绕?”这些问题却很少思考过。把这类问题摆出来,也会使学生的脑袋瓜动起来,产生一种要探索的要求。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另外,也可结合生活经验,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介绍“遗传”和“变异”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种瓜得瓜,种豆的豆”的说法?为什么有的双胞胎会出现相貌、性格上的差异?同学们会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中学生自己去探索

  激发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后,最好是诱发中学生自己去探索,找答案。在讲课中主要采用介绍一些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的简易实验来引导他们探索原理。这些实验,利用身边的东西就可以做,可以揭示某些基本规律。例如讲完叶的蒸腾作用后,就让学生做一个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叶子上的实验,启发他们想一想,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这是什么作用?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做的,因此实验时格外细心观察,做不成功还要再做。

  有些原理很难用身边的简易实验来证实。这就要引导中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必要时采用比较、分类、类比、推理等方法,诱发中学生去想。如果能用观察来解决,还可以介绍一些观察的方法。例如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想一想,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哪是毛细血管等。

  也可以向学生提供阅读提纲,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伴性遗传时,可以向中学生公布下列提纲:①什么叫伴性遗传?②写出正常男女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③练习预测后代色觉遗传现象。④总结规律:为什么色盲患者总是男性多于女性?为什么色盲病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⑤为什么说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

  中学生看问题比较片面,讲到蝗虫,蝗虫吃禾本科植物的叶子,蝗虫就成了害虫;讲了菜粉蝶在阳光花丛中起舞,漂亮又好玩,菜粉蝶就成了益虫。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开发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讲完昆虫纲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请你说出你最喜欢的十种昆虫的名称。有的学生说:蜜蜂、家蚕等;有的学生说:蝗虫、蟋蟀、蜻蜓等。再追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回答得条条有理,通过这种形式引出各种答案,要中学生想一想问题的另一方面。

  只看问题的表面,轻易得出结论,也是中学生常犯的毛病。例如菜粉蝶好看好玩,是益虫,便是从自我感觉中得出的错误认识。告诉学生它的幼虫是菜青虫,主要是啃食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这就使学生去想,菜粉蝶是益虫吗?一步一步深入找到了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一种能力,在这方面应多下功夫。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生命科学道理时,最好为中学生指出几条分析问题的路子,要他们通过成功和失败的研究,自己找出藏在现象里的本质。

  另外,上课时还可把提纲写在黑板上,让中学生根据提纲去阅读、讨论,并得出答案,最后由教师作针对性的讲授和总结。

  4 巧用诗词、成语、谚语、引导中学生正确地思考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曾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赞美自然界生物现象,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例,插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来了,气温升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食物链时,我就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再如,常言说“一山不存二虎”,也说明了食物链中的能量关系。这样,通过对这些成语、谚语的讲解,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5 介绍趣闻、趣事,增强、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蜜蜂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研究表明:一个人必须有持久的、稳定的兴趣,才能经过长期的钻研,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而学习兴趣能否持久和稳定,往往与教师和教学有关。“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超过了无意注意并且处于优势地位”,且这种注意带有目的性和稳定性①。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学生兴趣就高,而且较为稳定。此外,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初中学生意义识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对识记的材料能进行分析,比较、逻辑联系,通过理解把它记住。而且,生物学知识中绝大部分是形态、解剖知识,如果运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牢记所学的知识,深刻理解各种生物之间,各组织器官的因果关系。比如在讲解人体血管时,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人体三种血管的分布、概念、管壁的厚薄、管腔的大小、血液的流速以及功能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同学们易于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6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生物学校外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身边的生物学”问题为核心,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②。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因为每次活动几乎都包括观察、回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也是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根据这一道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发动学生采集动植物标本,组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写生物日记,记录一些物候现象。此外注意从报刊杂志上摘录并向学生宣讲一些生物科技动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使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经久不衰,同时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思想、兴趣爱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另外,在讲完道理后还可要求中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些原理,结果受到了许多中学生的欢迎。例如中学生设计的《观察青蛙的发育》,从蝌蚪的喂养到发育成青蛙,同学们不仅从实验中观察到了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两栖纲特征,而且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发展的。只要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并随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历程,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参考文献】

  [1]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卜运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