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分析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 发布时间:2015-08-06 07:34

  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语文审美学的角度看,通过情感分析对学生进行语文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好方法。所谓情感分析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情感方面的领悟、感受、分析和评价。对教材的情感分析是语文情感教学的很重要的加热器和推动力,也是感染学生,与学生发生共鸣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分析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 分析作者对待自己作品人物的情感及创作作品时的情绪状态

  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的主观态度与倾向性在作品中自然的呈现,而且这些情感,总是受到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境况的影响,有时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本人情感倾向的一个再现。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优秀的典范作品,其内容、意义、思想等各不相同,而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则更是时代、个性都不一样。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为情而造文”,对自己的作品都倾注了强烈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正是作家创作作品的最主要的目的和依据。例如在讲解《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在对范进得知自己中举之后而发疯的一系列疯狂举动的分析后,教师应通过提问、启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明白,吴敬梓先生在作品中对范进丑态的刻画--跌倒之后不省人事,醒来后又一脚踩到烂泥坑中,披头散发,两手黄泥,淋漓一身的水,在集市上满脸污泥,跑掉了一只鞋,还拍着手大叫:“中了!中了!到后来安排凶神恶煞,两手油腻的粗俗的胡屠户狠狠的打他一个嘴巴--这些生动、辛辣的描写包含了先生对范进这个人物的讽刺、嘲笑甚至是极度厌恶的情感。更进一步的分析,学生就会明白先生厌恶和讽刺的,不仅是范进这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畸形儿,其批判的矛头,更是尖锐的指向了孕育这畸形儿的温床--科举制度。

  2 分析情感的维度:情感是有强度、广度和深度的

  越是强烈的情感,就越会以节奏性和对抗矛盾性呈现出来。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保持积极状态,教师在突破教学重点时,应设置独立”赏析“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思考,去品味,去体会,这比教师口干舌燥地逐字逐句地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提示性的词语、句子等加进自己的想象、联想,使文章的内容得以延展、具体,从而使学生的感情掀起又一个波澜。《木兰诗》的第四自然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虽只有短短三句话,三十个字,但里面所包容的想象却是无边无际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想象来活化语言情境。闭上眼睛,只见金弋铁马,在抗敌御侮的古战场上,有无数的热血男儿驰骋沙场、英勇战斗,更有那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挥弋跃马、怒目横戟……短短数十个字化为一首慷慨激扬的爱国壮歌,学生心中的滚滚情感波涛如舞动于风中的猎猎战旗。

  经典性的文学作品会传达人普遍的情感以及普遍的人性。对此类文章情感的理解和分析,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业上的收获,更是精神上的感染和熏陶。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贴近中学生实际的好文章,如反映天真的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映两代人之间代沟的《羚羊木雕》;直面人生思考的《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等等。学习这类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所蕴涵的多种多样的情绪体验。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依不舍;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和父母对子女友情的漠视以及宗璞失去弟弟时的焦虑、伤心和她领悟人生时的宁静和喜悦--可以这样说,学生的情绪经验越丰富,越宽广,他对作品的理解就越到位,越深刻。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但导情时要注意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朗诵如人外之衣,情感如衣内之人,所以情感熏陶的目标必将伴着朗诵技巧的目标同时实现。如在进行《沁园春?雪》教学的时候,如果没有体会到毛泽东同志那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概,怎能朗诵得好这首词?

  3 分析情感的结构性层面,也是情感分析的一个可行之路

  情感是有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感性的抒发与感受,它一般是即兴的、情绪化的;第二个层面是丰富的情绪体验,这一般与个体的生活经验有关。第三个层面是情感的社会内涵,它也是情感的最高层面。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认识,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看到一篇文章,学生首先会有一个第一印象,这印象的好坏,会带给学生对作品的第一个情感体验。经过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作者的情绪体验相结合,从而对作品会有更加理性的认定。在对情感的分析、感悟和体会之后,学生对情感的社会内涵就会自然而然的融汇贯通了。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很容易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立起来,认为鲁迅对百草园是深深的喜爱,而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则充满了厌恶,这样的认识符合情感结构的第一、二个层面,也符合儿童的天性--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这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几个鲁迅如何回忆自己幼时老师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即使是顽固不化的老学究,鲁迅都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尊敬。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看看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是否毫无快乐可言,是否对三味书屋里的老师毫无情感可言。学生再次仔细的研读课文,发现鲁迅在三味书屋里同样有快乐的童年回忆,三味书屋里的老师,对待孩子们的爱玩的天性也同样给予了宽容,这样学生们终于明白: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鲁迅而言,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有着快乐的童年记忆,都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情感分析不仅让学生读懂了作品的深层内涵,而且也唤醒了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青春年华。

  综上所述,在进行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分析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就会变成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学生就会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情感。

  刘玉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