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素质教育,思品课,整合
  • 发布时间:2015-08-05 15:43

  【摘要】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思品课,如何才能让思品课走进学生的心灵,关键是要品德课生动起来。

  【关键词】生活 生动 亲切 幽默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基础学科的思品课,给人的还是一副冷冰冰、干巴巴的面孔,让人不免无之担忧。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

  1 精彩导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等。如设计“走上黄土高坡”的导入,我首先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同学们在激昂的乐曲声中寻找着黄土高坡的特点,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贴近生活--让思品课亲切起来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学习邻里和睦相处一知识时,上课后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昨天我的邻居老张突然跑来找我说:“新搬来的李某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我非常同情他说:“的确可恶,你没有马上报警?”他说:“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听我的爵士乐。”一则小笑话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讨论,他们列举了发生在他们身边邻里之间许多凡人小事,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让他们自己明白了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

  3 诙谐幽默--还给思品课欢乐的笑声

  今天的课堂,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也可以是导演更可以是演员,而且是这部戏的主角。师生合力上演的是一部轻喜剧,而不应该是沉重的历史剧。正如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我曾经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到某公司应聘求职,主考人问他:“你帮母亲洗过脚吗?”大学生回答:“没有。”“那你帮母亲洗一次脚再来吧。”大学生出于完成任务,回家帮母亲洗脚,当他脱下母亲的袜子时,他内心震颤了,为了承担家务、教育孩子,母亲的一双脚历经风雨,已经变得那样粗糙、僵硬。当这个大学生再去公司时,他平静地说:“即使你们不聘用我也没关系,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通过讨论,学生们对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则小故事,让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起来。

  当然,教师的语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精彩的台词,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语言就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一个优秀教师的语言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激越高昂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词优美、韵味深长的语言使学生注目神往;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

  4 学科整合--让孩子的情感飞扬

  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一两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思品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学习“尊敬老人”时,我首先请全班同学唱陈红的《常回家看看》;当讲到成年子女对父母应尽赡养义务时,就播放满文军的《懂你》,从而让大家知道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自然巧妙地整合各个学科,让各种不同的思维绽放在思品课堂上。

  体验成功的思品课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聆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使人仿佛进入了艺术的境地。它像快乐的轻喜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只要思品课形式多样,就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就能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思品课“活”起来,真正让他们愿学,好学,让美好的思想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田上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钟启泉,《中国课程变革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刘丽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