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团队建设 有效开展区域校本研训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校本研训,教师,教育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8-05 15:38

  校本研训的提出,无疑将我们的视野重新拉回了学校本身。从“校本”这个核心字眼上去理解,校本研训的“在学校”、“以学校”和“为学校”的理念已经将我们一直所困惑的“教师如何做研究”的问题作了比较恰当的回答。当然,在我们都关注校本研训并且进行着各种尝试探索之后,我们也发现,校本研训好像又陷入了“理念高悬”的困境,并没有引发一系列的良好的效应,没有出现我们所期望的局面。当然,任何一场改革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其实校本研训也一样,急功近利,追求速效的做法,也只能像当初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一样,陷入“领导很热情,教师不领情”的尴尬境地。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校本研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厘清这些问题,我们还必须回到“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校本研训”这个关键点上,因为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才能发现当前校本研训的缺陷和误区,才能真正认清校本研训的本质。

  我认为,校本研训的目的应该是学校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学生的更优质发展。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核心点,也就是我们开展校本研训的抓手和着力点。教师专业发展所包含的东西非常多,主要包括学科技能、知识技能、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等。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我们往往赋予校本研训太多的重任,从而导致了我们在开展校本研训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计算机、普通话、心理学”等等一个都不能少,弄得教师精疲力竭,疲于应付。我们以为教师“有”了就“行”了,但事实上我们又犯了一个简单的错误--知识产生力量,事实上,人有了知识未必能产生力量,就像汽车有了汽油未必跑得动,未必跑得快一样。

  如果说庞杂化是我们对校本研训的一种简单化加法操作行为的话,那么“重形轻质”则是我们对于校本研训的功利追求,这种“海市蜃楼现象”只能导致一片虚假繁荣。其实我们所陷入的最大的误区则是校本研训的“假主体现象”,也就是说教师虽然参与了整个研训过程,虽然在整个研训过程中进行了诸多的思考,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作为真主体存在,他们或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或作为“研他员”而存在、或沦为权威的奴役者。而我们总是觉得教师参与了,思考了,就能改善了。但事实告诉我们,虽然常常看到教师们争论思辩滔滔不绝,但返回自己教育情景的时候,却依旧我行我素、言行不一。当然,我们不能责怪教师,因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都很清楚,由于教育对象、教育背景等等的不等同性,任何教育经验都不可能简单复制。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教育情景等的不同而对他人或者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合理的生成,这种生成才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关键核心点。因此,校本研训应该是促进教师“生成”的过程,而这种生成重点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现场的直觉生成,这种直觉生成带有很强的教师个体特征,它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共通的,而是独特的,是具有教师强烈的个人特点,是一次性的教育经验,因此也不能被他人重复验证,即生成出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教学生活世界。

  教师这种直觉生成的特性给我们启示:校本研训必须保证教师作为真主体存在,必须让每一位教师立足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开放性的研讨中结合亲历实践来增强自身的思辩能力、研究能力,从而逐步寻找和建构富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校本研训必须要倡导每一位教师有自己的观点并与大家分享。坚守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盲目迷信理论,学会放弃大众主题,研训中不一定要达成公共性的结论。

  基于上述认识,校本研训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 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校本研训与其他科学研究不同,具有校本性、实践性、广泛性三个基本特征。校本研训的主体是教师,没有教师的主动积极参与,校本研训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让广大充分认识校本研训的必要性。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而这一转变必须在教师自身的实践探索中才能真正实现,这就要求第一线的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特质外,还必须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习和同伴互助,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身的教学个性,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2 校本研训要有针对性。校本研训有别于教育科研,其落脚点重在“训”。而教育科研一般强调发现规律、理论突破,因为其“高(目标)、大(课题)、全(方位)”的特性,一般属于学校领导和少数拔尖教师的专享。其出发点也往往是为学校撑面子,因而实际效果备受质疑。校本研训则更关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落脚点是教师和学生发展。因此校本研训应从“小”处着眼,从问题入手,解决小问题,真问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大”发展。

  3 校本研训团队的组建。校本研训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传统意义的教师培训其组织形式上多表现为至上而下的施加。而校本研训多表现为同伴互助探究和自主研修。从对教师成长的效用,同伴互助探究无疑是更有效的方法。因此,校本研训团队的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团队的组建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解决学科问题可组建学科研训团队;解决教学管理问题可组建由领导和教师组建的团队(甚至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代表参加)。作为一种新的教师培训方式,具有研训范围局部化、研训内容具体化、研训方式简易化、研训周期短期化的特点,并且切合教师自身实际,因此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同伴互助探究式校本研训的操作流程为:组成研训团队--确定研训主题(提出问题)--实践观察(分析问题)--问题研讨(解决问题)--实践验证--总结提炼。

  实践证明,校本研训符合教师实际,而且对于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教育教学研究者还是教师,都必须静下心来,摒弃浮躁和功利的思想,着眼未来,立足学校,扎扎实实开展校本研训,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陈盅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