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语言 激活课堂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语文课堂,课堂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8-06 08:05

  【摘要】语文课堂的精彩,关键在于老师巧妙设计导语、关注细节、引发辩论、指导朗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关键词】巧设导语、关注细节、引发辩论、指导朗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启迪智慧,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部分。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不仅需要老师的巧妙设计,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老师的语言技巧、教学机智、情感引导,以便于灵活灵动地开展教学。

  1 巧设导语,扣人心弦

  导语犹如戏剧中的“序幕”,不仅能够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更能渗透主题。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它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他,面对强国,临危受命;他,面对强权,以死相拼;他,力挫秦王,智勇双全,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他就是--唐雎。同时,我在黑板上写下“唐雎”两个字,我听见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老师没把课题写全。接着,我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随着分析的逐步深入,我认为水到渠成了,便提出第一个问题:秦王是真心“易地”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是”。第二个问题:唐雎出使的任务完成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完成了”。第三个问题:用课文中的话怎么说?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辱使命”。我便用红色粉笔将“不辱使命”写在黑板上。至此,课题补全了。我听见学生们在下面“喔”了一声。学生不但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 灵活机智,关注细节

  细节蕴含真情,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学更要注重细节。加加林因为注重细节而成为前苏联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马卡连科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随机应变,善于抓住课堂里的每一个细微处,主动引导,顺势而为。

  开学不久,学校安排新调入教师讲一节汇报课。我精心准备了一节课。没想到,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时竟然用的是方言!有些同学因此发出了笑声。怎么办?指责吧,对学生不尊重,况且后面还有那么多听课的老师;忽略吧,更不行!我灵机一动,瞥了一眼教室前门,因为门上贴着“请讲普通话”的温馨提示。这个学生马上改讲普通话。课堂教学按我的设计照常进行。

  3 点拨引导,引发辩论

  课堂是一个开放而充满无限可能的舞台。学生的心里藏着无数个想法,老师要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说、会说。因此,我常常在课堂中采用辩论的方式来教学。通过辩论,不仅训练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更锻炼了学生当众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学习《愚公移山》时,我设定问题: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学生一时傻了眼,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我启发学生:“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搬家!”一个平时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抢先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争着回答:“搬家太麻烦,这么一大家子人,往哪儿搬?咱家搬走了,村里其他人怎么办?还不如开路”。“对,开路,发展旅游业,山里空气新鲜,城里人喜欢来山里逛,来山里吃农家乐。”“不行,山里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畅通,我们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可以一边开路,一边派人出去学习,把外面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进来。”大家七嘴八舌争辩起来……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愚公精神的含义,懂得了愚公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发扬光大的道理。

  4 指导朗读,把握情感

  朗读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对一堂课而言,讲解是生动的,朗读是灵动的。北宋文学大家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启发学生以朗读为主,带着感情朗读,该激昂处激昂,该深沉时深沉,用心用情的美读贯穿整个教学,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感悟思想,理解内涵,升华感情。我引导学生做到:一读读出画面,二读体会情感,三读感悟体验。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因此,课堂上恰当地运用朗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启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观点,认真倾听他人,乐于辩论交流,,小小语文课堂,定能激发语言的智慧和灵感的火花。

  陈晓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