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语文教学的几点思索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语文教学,名师,阅读习惯
  • 发布时间:2015-08-06 07:22

  1 透“形”禅“神”,学名师

  首先,语文教师在向名师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先模仿名师的课堂。有句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抓住名师的某一堂课,反复模仿几次,如果成功,可以从中学到他们的一些教学策略。如果失败,也可以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悟出其中的道理。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的课也会越上越好。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语文教师能切身感受到名师的教学艺术。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学习透过名师外在的“形”,学到内在的“神”,即名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还要学习名师的“形”“神”是如何结合的。

  如果语文教师仅仅将目光盯在名师的外在招数上,那么就永远都跳不出名师的框框,甚至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结果。“成就在课内,工夫在课外。”每一位名师,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与他们的教学风格相互映衬,他们的课堂行为是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语文教师在感受他们教学艺术、智慧魅力的同时,也要博采众长,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勤于钻研,热爱读书,苦练自己的基本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成为一名智慧、阳光的人民教师。

  2 语文课要鼓励学生多说

  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其总归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引起学生的注意、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等。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高-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有效的提问应该包含有效的提问与评价。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效问题的提出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预设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与引导。如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的插嘴现象,善用追问。

  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抓住一个学生辐射整体,引起共鸣,让大家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说,并且自己的讲解时间不超过课堂时间的百分之七十。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予以肯定、鼓励、表扬,但表扬必须要明确。其实,有效的问题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问题的预设性、启发性、明确性、简洁性和少量性。尽管课堂具有生成性特点,但不意味教学的全然生成,否则我们会被课堂出现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3 过分应试,忽视主体,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记得在做一篇名为《一颗图钉》的记叙文阅读时,有一道考查插叙知识的问题,问题是“请说出插叙主人公来深圳前的内容对表达中心的好处”,那篇文章是讲主人公来到深圳后找不到工作花光了身上所有积蓄,颓唐沮丧时以插叙方式回想了“来深圳前内地原本有稳定工作,自己却因不安现状不顾家人阻挠来闯深圳”的内容。后来又讲主人公鼓起勇气再去应聘因捡起了应聘场上一颗图钉的善举而成功。针对这样的内容有同学提出“插叙一段与表达中心无关,这篇文章只是想弘扬主人公在困难时还能想着他人的品质,插叙一段完全可以去掉。”当时这个学生的回答便让我一愣,我便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做了讨论,虽然觉得学生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因为那是各省中考汇编所选文章,有标准答案,最后我还是这样引导“请答出插叙内容对表达中心的好处,这一问法表明出题者是认为这部分内容有好处的,而没有问这段对表达中心有好处吗,说说你的看法?所以答这道题我们不应该视为开放性试题来答。”听了我的话,学生便给出了较统一的答案。

  现在想想,笔者的那种作法不是扼杀了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打击了学生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吗?也曾经读过一些文章,论的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诗意和人文关怀的问题。自己在读的时候也产生过“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可实际操作起来笔者却抱着教材,把着参考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放不开手脚,学生也放不开手脚,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有时也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承受力。

  总之,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探究是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会让语文课堂简洁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

  王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