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的“活学活用”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数学课,课堂设计
  • 发布时间:2015-08-06 07: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不可分离的。那么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来利用孩子们熟知的生活常识进行数学知识教学,又如何教会孩子们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现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数学课堂中的“活学活用”。

  1 把生活情境融入课堂设计

  数学课堂本来就比较抽象,它既不像语文课堂那样具有描述性,也不像美术课堂那样具有直观性。数学知识中的一些概念表述不但抽象,而且还枯燥无味,我们怎样才能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直观、易懂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课堂设计上下功夫,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数学知识,利用生活中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概念的表述非常抽象,不易理解。这时,我们就再现一些生活中场景:人走路时的姿势,手臂与身体形成了一个角;小朋友荡秋千等情境。再回到课题,介绍:“手臂一摆、秋千一荡就是一个角。”在孩子们回味生活的同时,他们就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很自然地就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达到了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了。

  2 把生活实际带入课堂情境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数学课堂中如果能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更好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充分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交流、实践应用。巧妙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帮助我们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能促进孩子们知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大胆地结合教材,灵活地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巧妙的设置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比如,在教学《分数的计算》时,我就是这样设计的:

  师:前几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这几天老师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分数,同学们有这种感觉没有?

  师:(随手拿起一个孩子们的水彩笔盒)你看到了分数吗?

  生:我看到了1/2,假如把12支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6支)就是它的1/2。

  师:(拿出装有10块巧克力的盒子)老师在吃巧克力时也吃出了分数,请看看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

  生1:老师吃了其中的1块就是吃了这盒巧克力的1/10。

  生2:吃了3块就是吃了这盒巧克力的3/10,吃了5块就是吃了这盒巧克力的5/10。

  生3:将这10块巧克力全部吃完就是吃了这盒巧克力的10/10。

  接着,就顺着从孩子口中说出的分数,问:“看到3/10和5/10,你想到了什么?”,“3/10和5/10合起来是多少?”看似简单的谈话,随意的提问,却从无意中构建了教学材料,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3 让课堂语言生活化

  在数学课堂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生活化的语言,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常识入手,就能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有些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要是没有高素质的语言艺术,就很难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就更应该结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倾向,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语言生活化,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语言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更利于孩子们接受,更利于数学知识的教学。例如,我们在教学《利息》时,可以问学生:“假如我们家里有8000元现金暂时不用,但是放现金在家里又不安全,请同学们想办法,怎样更好地处理这些钱?”这时就可以结合孩子们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储蓄”,老师就接着介绍储蓄的相关知识及利息的计算,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学会了利息的计算。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4 把作业设计生活化

  学生练习作业的生活化,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为此,我们在进行数学练习作业设计的时候必须架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切实做到数学练习作业设计生活化。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孩子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我就安排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门窗和黑板的长、宽,然后要求孩子们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计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让孩子们通过信息收集,并对数据加以分析,再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体验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全过程。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理解和消化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是能巧妙地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用孩子们亲近的生活情境、熟知的生活语言来设计数学课堂,就会轻松地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将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具体;用贴近孩子们生活的事例来设计数学作业,可以充分诱发他们动手、动脑,培养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创新精神,实现数学课堂的“活学活用”。

  李永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