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探索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读书
  • 发布时间:2015-08-06 07:0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教师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因生、因文制宜,变凝固僵化为灵活多样。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学生,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学生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当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着眼学生未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在反思中发现由于过分的注重应试,强求答案统一,阅读教学快成了一种模具,不管你多棱多角,都被熔化,铸成一种模型;教师也真正成了“园丁”为了整齐划一,不管你多绿多嫩,都叫你在“咔嚓”的铁剪下丧生。这样的阅读教学会使学生对语文生厌,不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忽视对“答”的培养,重视对“读”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包括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等朗读技能及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等默读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从“读”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眼、脑、口、耳协同动作的良好阅读习惯;要让学生精读时能有圈点、有批注、做摘录、制卡片和写心得。经过长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们定能做到精读则咬文嚼字,“纤屑不遗”;略读则能观其大略,善于“提纲挈领”。

  总之,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阅读教学效率定会显著提高。

  方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