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赋予广州车展不可承受之重

  对刚刚过去的广州车展,很多媒体人都有“今不如昔”的感觉,甚至有人还发出“看,还是不看,”的感叹。

  仅从官方发布的数据看,与上届相比,展览面积持平,都是20万平米;参展企业590家,确实比去年的737家少了许多,但全球主要车企一个也没有少;参展车型915辆,比上届的950辆微减35辆,全球首发车型30辆,比去年的34辆少了4辆,但选择在媒体日进行新车发布的品牌超过64个,据称,数量是 “再创新高”。尽管今年展出日期少了1天,但57万参观人数比去年还涨了1万,看来普通民众对车展的热情并没有减弱。

  其实广州车展本来就是个大卖场,它的兴起完全源于华南、特别是珠江流域市场的高速增长,早年参展的大都是经销商就是证明。正是市场的魔力吸引了日系三大车企一齐落户广州,其他车企也纷纷加大了南向开拓的力度。随着产业和市场的扩大,车企对广州车展越来越重视,用王侠的话说,“广州车展越来越像国际车展了”,但卖车还是它的一个重要功能。至于“行业动向,发展趋势”等等,本来就是北京、上海车展的使命,大可不必对广州车展赋予它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要说有什么出乎意外的地方,当属上下热炒的“新能源车”热度没有预期那么高,此外,车企对车展的热情似乎也略低于往年,一些传说要在车展上上市的车型“跳票”了。

  新能源车热度不高,是因为国家政策走向不确定,对什么是新能源车至今还缺乏统一定义;另外,电动车关键技术久攻不破,还连连出现安全事故,特别是发生在一些国际大公司,使人更加看不到前景,自然观望情绪上升。

  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媒体对车展态度的变化,用一句套话说,叫“成熟了”。早些年,每逢车展,北京上海就要争谁老大,谁老二;若有跨国公司把谁家当作A级车展,便受宠若惊,现在这种声音消失了,也不在乎跨国公司对车展的态度了,毕竟是世界第一大市场了,爱来不来,有点大国的“范儿”了。

  不过看到一些车展评论让人感觉不舒服,他们大赞“由全球首发到中国出发”,把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首发”或针对中国市场开发车型,看作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恩宠”,把跨国公司在中国了解市场的举动,当成“访贫问苦,释放爱心”,还不咸不淡地抱怨过去跨国公司拿过时产品是“糊弄”中国消费者等等,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人不懂得跨国公司是商人,到中国来是做生意,做生意就要赚钱。过去拿过时车型来卖,是因为你的市场还没有发育起来,经济实力达不到,不需要太新的车型,并不是在“糊弄”你,更谈不上是“歧视”中国人。商人要挣钱,有奶就是娘,在他们眼里,你买他的车,就是“上帝”,他恭敬还来不及,干嘛要歧视你?这一点跨国公司是“拎”得很清楚的。

  后来发布“全球同步车型”,也是因为你的市场有能力消费世界最新车子了,可以与世界同步了,至于“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或直接在中国市场开发车型,也是因为你的市场发展的足够大了,能够摊销开发经费了,也为了在你这里多卖车。所有这一切,统统都不是对你的奖励,而是为了他能赚更多的钱。

  至于跨国公司纷纷推出排量小、价格低的小型车,更谈不上是为了“扭转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只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主体变化了,年轻一代已经成长起来,所以需要时尚、大气,又价格适中的的小型车,跨国公司纷纷开发小型车,不是为他们献爱心,而是想挣年轻人的钱。

  过去“全球同步”、“全球首发”是噱头,今天“中国出发”同样是噱头,都是出自他们自身的成本利益考虑,对这些“重视”,你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要知道,他们都像骆家辉, 一切都是为了“本国的最高利益”,即使他的祖宗是中国人。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做到宠辱不惊,既不要动不动为点蝇头小事就感觉受“歧视”,也不要一受“抬举”,便受宠若惊,感激涕零。

  文/程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