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家倪士奇和他的《两都医案》

  《两都医案》两卷,明代倪士奇撰。因其上下卷分载的是在北京和南京的治案,分为北卷和南卷,故尔又称“南北医案”。

  《两都医案》两卷,明代倪士奇撰。因其上下卷分载的是在北京和南京的治案,分为北卷和南卷,故尔又称“南北医案”。

  刻于明亡之前。孤本现藏于浙江图书馆。

  作者倪士奇,字复贞,今江苏镇江南徐人。其先祖在宋室南渡时即为京口之名医。宋元明三朝世代承传。倪士奇在《自序》中将自家的医业相继与龙门司马迁家世代执太史业相比堪。其祖父倪龙山曾遇异人传授针灸之术,其父倪小龙行医淮海也誉满当地,之后定居扬州。倪士奇兄三人,兄倪士英、弟倪士彦以医为业。倪士奇自幼习儒,曾游泮宫。但他在十二岁时的一次偶然,竟显示出具有明医悟性的资质。当年,乃父的友人因家中有病人前来延医,倪士奇在父亲外出的情况下,居然询问病情后,断为阳明经证,设大柴胡汤以济急,病家也略通医学,取仲景书阅之契符,遂用药一剂而愈。经此事后,倪士奇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志。又特到关帝庙求卜也应合。此后以八年时间读《素问》等医经和百家秘典。其父仙逝后便转归京口行医十九年。在天启元年(1582),因治好大司空王公奇的病而被推荐进京,在武英殿任秘书之职十年,于崇祯三年出京南游数处名胜之地,又在南京行医六年,之后又回老家镇江行医著书。

  医案在中医学术中具有“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价值。早在《周礼.天官.医师》就记载了凭医案考核医生的医事制度。在《左传》和《史记》等史书中也记有医案。西汉医学家仓公淳于意以其“诊籍”奠基了医案之学。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是为最早的医案专著。在倪士奇生活的明代,不仅医案著作丰富,而且发展成为独立的医案学。

  韩懋在《韩氏医通》中提出了“书案六要”的医案格式;吴昆在所著《脉语》中,提出了“八书”的记案规范;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述有《十问歌》,使问诊条理化、歌诀化。医案以其凭据性、理论性、启导性和文学性受到习医、业医、研医、慕医者的喜爱。医者立方,先必立案。

  有习研者甚至认为“读经不若读案”,倪士奇为儒医,在行医中养成了记案的习惯,他的医学思想和辨证论治的理路,也都凝结在这部《两都医案》之中。这部医案能流传下来,也是中医学术之一幸事。

  《两都医案》采有顺叙式的写法,病家的姓名、身份、发病和治疗过程及用方用药记载详明,案主在用方用药之前皆述之以理,诚如《南卷.韩序》所言:“辨证察脉明晰,立法灵清,不事冗杂,单刀直入,尚属可师。”但其治病,绝不止于“按脉议方,按方治病”,而是“尽翻世医之案”,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以其有胆有识,突破习见,知机妙用,疲癃可起,夭死可苏。《两都医案》中《南案》三十一则,《北案》四十一则。包括伤寒、杂病、妇科、儿科、外科和针灸。从辨证识方看,案主无门派之囿,也不存在治病在北方有效到南方就失灵的问题。纵观各案,案主重视切脉,脉理精深,脉法卓绝。如《南案》第一案,诊大司空郑公之续弦,十年不育闭经已四月,诸医皆按癥瘕或痞证论治,案主诊脉为“左手寸脉数大,右手寸脉细实;左关脉洪大,右关脉雀啄;两尺脉俱旺”,判为“真胎脉也”。郑公笑曰:“十年不生安得有此”,案主则断然曰:“不但是孕,敢保弄璋(男胎)无疑”。遂用养血调气安胎之药,一剂胸膈宽饮食进,二剂胎气动子母俱安。又如《南案》第五案诊左公夫人饮水即吐粒米不咽者,诸医皆云是隔症,技穷莫措,案主凭脉断为恶阻,作胎气治,病愈后果生一女。《北案》之第十七案是张相国如夫人停经六个月发热,被认为是妊娠,案主切脉:“两寸脉浮数,两尺脉沉微,右关浮弱,左关浮芤”,案主据芤脉主积血,况在藏血之肝经,肝为血海。断为此非胎脉,乃《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之证,先行气活血通经,后滋阴养血治之而愈。书中有数案以辨。

  岐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