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分析

  【摘 要】哮喘作为当前社会中常见病与多发病难以根治。随分子免疫学与遗传学的高度发展,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与治疗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进展。本文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中西医两个角度阐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为中西医结合采用多环节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也被简称为哮喘是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哮喘作为“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多种细胞与细胞分析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发作性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闷、咳嗽、胸痛”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1]。重症哮喘病患在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影响到自身生活质量的同事也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极重的经济负担,作为全球(约有3亿人)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有种近20万的死亡率。当前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病患自身的“过敏体质、生活(工作)环境、多基因遗传”密切相关,主要以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与β—受体激动剂等为治疗首先方法,但其长期使用直接导致病患出现“骨质疏松、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等问题。查找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并实施相应治疗是我们继续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1 支气管哮喘中医病因与治疗

  哮喘在我国中医学上被归入“哮证”的范畴,其病因提出了“宿根论、外邪论、苏患哮喘未愈说、情志劳役论、正虚论”等见仁见智的观点。归纳为“风邪外袭(风)、火邪致病(火)、寒邪为患(寒)、痰邪伏肺(痰)、瘀血阻滞(瘀)、虚为根本(虚)”数端。我国中医夏光欣提出“哮病丙级为病患气血痰出现异常而导致肺脾肾三脏受累,肝与痰的生成、瘀血产生与气的升降出入失常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最终证实哮喘与肝的关联性[2]。中医针对哮喘治疗是在减轻病患发作症状与发作频率的同事改善其肺功能,提升病患的机体免疫力。

  从肺脏论治[3]——《素问*五脏生成》中论述“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因位于上焦且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的侵袭,郭振武[4]等中医学者提出扶正固本祛痰的理论并自制“金龙固本合剂(金沸草9g、防风9g、地龙9g、巴戟天9g、百合9g、茯苓9g、天门冬9g、甘草6g)”用于处于哮喘缓解期的病患(早晚分服1剂/2个月)。经随访证实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病患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当前对于哮喘的病机中医普遍认同“痰邪为哮喘的病理基础”这一理论,提出“痰邪内伏则阻塞气机、气机郁滞则津血失畅产生痰留瘀——瘀血阻滞血脉壅塞则导致气机不利、津液凝滞则生痰——外邪(风邪为首、风寒风热)侵袭则触动则气逆且喘哮喘顿作”。长期哮喘发作会伤及病患的肺肾导致身体转虚弱(诊断为肺肾脏气虚弱之候),由此推理得出“痰阻气道致肺失宣降、风盛痰阻致气道挛急(气机失调)”为哮喘急性发作病机,李新[5]等中医运用益气固肺疏风法(黄芪15g、太子参15g、麦冬15g、紫菀15g蝉蜕10g、五味子10g、地龙10g、苏子10g)用于处于哮喘缓解期的病患(早晚分服1剂/3个月)。经随访证实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病患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2 支气管哮喘西医发病机制与治疗

  在西医理论上认为哮喘的本质为气道慢性炎症。炎症是之活体组织(具有血管系统)对致炎因子实施的防御反应。“生物性因子、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多种细胞与细胞分析参与)都被列为致炎因子。西医通过研究哮喘的主要诱因与其病理证实免疫反应为哮喘病患发生气道慢性炎症的首因。西药治疗哮喘的药物可分为控制药物与缓解药物两大类。控制药物是需要病患长期坚持使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抗炎平喘的作用来实现哮喘的临床控制;缓解症状药物则是按需使用,通过缓解(解除)支气管痉挛来缓解病患的哮喘症状。[6]

  糖皮质激素治疗[7]——作为目前临床治疗哮喘的最有效药物,其强大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有效对抗“机械、化学、感染、免疫”等引起的炎症。药理作用包括:(1)抑制炎症介体的生成与释放;(2)稳定溶酶体膜降低水解酶的释放;(3)有效增加肥大细胞颗粒的稳定性以降低组胺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与微血管渗漏得到缓解;(4)纤维母细胞DNA的合成被抑制以减轻气道缩窄状况;(5)提升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以有效收缩血管;(6)“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生成、迁移、活化功能得到有效抑制快速有效缓解病患急性哮喘发作时的喘憋症状。“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沙美特罗替卡松、曲安奈德、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激素吸入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临床研究证实成人哮喘病患每天吸入低中剂量的激素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全身不适反应,但局部如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的“鹅口疮、真菌性咽喉炎”、呼吸道不适与声音嘶哑等等疾病降低了病患对治疗的依从性。

  支气管扩张剂[8]——作为目前临床治疗哮喘的一线药物,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短效剂能够激动气道平滑肌与肥大细胞膜表面β2受体,具有降低肥大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介质的释放增大气道上皮纤毛摆动清除黏液的作用,从而有效舒张病患的呼吸道平滑肌解除哮喘时气道痉挛与气流堵塞的状况。支气管扩张剂可分为短效β2与长效β2:短效β2激动剂的疗效是维持4—6小时,包括“沙丁胺醇、特不塔林、非诺特罗”等通过MDI与干粉剂实施吸入与口服用药,但具有“心律失常、骨骼肌震颤、头晕(疼)、低血钾”等不良反应;长效β2激动剂的疗效是维持12小时,包括“福莫特罗、沙美特罗、丙卡特罗”等,但该类药物应与吸入激素联合使用,但长期单一使用会出现“临床耐药、反常性支气管痉挛、气道反应性增高、哮喘加重”问题,应间歇性用药。

  茶碱类治疗[9]——作为目前临床治疗哮喘的最长时间用药(50多年),其治疗机制为:(1)小剂量的茶碱具备抗炎与免疫调节的功效;(2)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降低CAMP的破坏率;(3)病患受体水平上拮抗内源性腺苷有效松弛支气管平滑肌;(4)病患肾上腺髓质被刺激大量释放内源性儿茶酚胺(模拟肾上腺素);(5)增强膈肌与肋间肌的收缩以消除病患呼吸机的疲劳感。口服给药包括短效氨茶碱与缓释型茶碱两类,短效氨茶碱用于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缓释型茶碱则用于慢性哮喘的长期控制治疗,但由于茶碱的安全范围窄、代谢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心动过速、心率失常、血压降低、突发死亡”等药物不良反应已经逐渐被新型抗哮喘药物(吸入皮质激素)所替代。

  抗生素治疗[10]——哮喘急性发作期,针对病患肺部出现炎症感染通常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相关治疗。其治疗机制为:(1)抑制PMNS(外周血形核白细胞)的趋化性;(2)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临床统计数据分析,病患哮喘的发生高达65%是与支原体感染相关联,“阿奇霉素(作为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类激素作用,在有效控制支原体感染所引发的哮喘同时发挥皮质激素样作用,以降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罗红霉素口服、红霉素静脉注射”等均为治疗哮喘发作(控制病患肺部炎症)的常规措施。用药后能够有效降低病患气道高反应,改善病患的体征。

  免疫治疗[11]——当前的免疫治疗就是对哮喘病患实施脱敏治疗,针对经过过敏源测试的病患依据结果实施相应脱敏,适用于变应原明确但很难避免的哮喘病患,不同于传统通过皮下注射等给予病患常见吸入变应原提取液(花粉、尘螨)以有效降低病患的症状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疗法,当前则使用舌下含化疗法(国内外研究证实舌下含化特异性免疫治疗能够长期阻断哮喘的发生与自然进程),例如对于粉尘螨(户尘螨)过敏的病患实施粉尘螨滴剂(畅迪)舌下含服脱敏治疗(且仅适用于轻症病患)。免疫治疗是针对特定过敏原实施相应防治,临床证实其作用显著可靠,已成为当前治疗哮喘的常规方法。但由于该治疗方法临床运用时间较短,远期效果暂不明确。

  3 结论与展望

  哮喘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技术的不断探究为哮喘的良好控制带来的新的希望,治疗目的以由传统的控制哮喘症状扩展为改善病患肺功能与预防发作的领域。哮喘作为病患机内内外多种综合因素同时存在激发所形成的疾病是需要经常长期有计划的个体化防治的。西药治疗哮喘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的优势,但其使用后的不良反应较多且一些西药由于较为昂贵的价格限制了治疗效果。中医辨证施治哮喘则是通过调节病患机体的动态平衡改善临床症状,具有“安全性高、费用低廉”的优势,但存在见效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哮喘病患实施治疗,在减轻哮喘发作的同时有效改善病患改善肺通气功能,甚至能有效降低西药的副作用。实现缩短病程增加病患治疗依从性,从而有效提升并巩固治疗效果。在日后的哮喘治疗中实施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病理生理研究的有效结合。依据《内经》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12]的原则,中医能够通过“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降低病患在长期反复使用“皮质激素(ICS)、支气管扩张剂”的频率,研发“抑制气道高反应、消除非特异性气道炎症”的中医喷剂,并辅助以外治疗法实现完全控制住哮喘的目的,从而在降低诊疗过程中病患的痛苦与经济费用的同时提升病患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学良,许朝霞,王忆勤.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9)

  [2]邱利梅,黄美杏.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新进展[J].现代中医药,2013(03).

  [3]吴迪,王珂.支气管哮喘治疗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3(04).

  [4]李世钢,彭经纬,马继龙,王敏.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3(05).

  [5]张晗,尚云晓,焦绪勇,等.支气管哮喘患儿235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11).

  [6]刘芬,张建华.儿童支气管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进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6).

  [7]卢彩作.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3(27).

  [8]焦秋粉樊茂蓉.张燕萍教授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经验总结[J].环球中医药,2014(01).

  [9]孔晓梅,韩葆芬,张彩苹,曹大伟,李爱民,吴世满.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1).

  [10]陈震霖,张景明.支气管哮喘发病与运气理论的相关性[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01).

  [11]刘学冠.支气管哮喘治疗进展[J].吉林医学,2014(03).

  [12]陈青莲,倪慧,鲁春晓.成人支气管哮喘相关性药学服务[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04).

  高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