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急性口腔颌面部感染80例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五味消毒饮,急性口腔颌,面部感染
  • 发布时间:2014-10-25 10:04

  摘要:目的:观察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急性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疗效,以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症状,缓解患者痛苦。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常规治疗的同时结合中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加以治疗,对照组70例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8.5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急性口腔颌面部感染有显著疗效,缩短了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口腔颌 面部感染 五味消毒饮 中西医结合 常规治疗 中药

  口腔颌面部位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起端,正常时即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颜面及颌骨周围存在较多相互连通的潜在性筋膜间隙,形成感染易于蔓延的通道,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途径分为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血源性和医源性。其中牙源性为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来源。化脓性感染常见,为口腔常见病之一。通常临床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和引流区淋巴结肿痛等典型症状,其程度因感染发生的部位、深浅、范围大小和病程早晚而有差异。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全身乏力、体温升高、血液检查则白细胞计数增多,患侧淋巴结肿大、可有压痛等,症状较重者,则可导致代谢紊乱、肝肾功能障碍等。单纯西药治疗疗程长,副作用大,我科采用常规系统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内服治疗该病8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颌面部感染患者(无其他并发症)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颞下间隙感染45例,眶下间隙感染30例,下颌下间隙感染64例,舌下间隙感染8例,咽旁间隙感染3例。治疗组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42岁。对照组70例,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40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经x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1)若有脓肿形成者,则做局部切开引流:切口方向为避免切断血管和神经,应与较大的血管神经走向保持一致。(2如放入引流条,应做成倒刺状,以免滑脱,尖端为三角形标志。引流条一端在脓腔底部,一端在切口外,以便于取出。引流条每日更换一次,直至脓液明显减少为止。(3)酌情采用抗生素。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及甲硝唑等,必要时做药敏试验后调整药物。静点给药3日后,同类药物口服一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治疗方药组成:金银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6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防风10g白芷10g赤芍12g当归10g甘草2g。若如有发热者,则可加生石膏10g,疼痛剧烈者可加生地15g,砂仁5g,酌情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连服5天。

  此外,在急性期症状缓解、消失后,则可再另行做患牙处理等后续治疗。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显效:用药一疗程后脓肿明显消退,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好转:用药一疗程后脓肿明显减轻,局部及全身症状缓解;无效:用药一疗程后脓肿未见明显减轻,症状无缓解。

  3.2 结果:治疗组显效64例(占80%),好转13例(占16.25%),无效3例(占3.75%),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显效36例(占51.43%),好转26例(占37.14%),无效8例(占11.43%),总有效率88.57%。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种治疗方法中,西药治疗组用药有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有2例对青素类、头孢类抗生素耐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用药除7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外,未出现其它不良反应。

  4 讨论

  急性颌面部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病之一,病起时患者面颊部肿痛妨碍进食,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相邻间隙感染和骨髓炎,甚者代谢紊乱、肝肾功能障碍、中毒性休克等。临床上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为局部脓肿切开引流,配合抗生素和甲硝唑联合治疗。各类抗生素和甲硝唑对各类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大,常见恶心、厌食呕吐,如大剂量使用也可导致白细胞数下降等副作用[1]。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按中医辨证其属“牙痛”、“头面肿”等范畴。牙痛甚烈,兼有口臭、口渴、便秘、脉洪等症,为阳明火邪;痛甚而龈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等症者,为风火牙痛;热甚则肿。大抵毒盛者必肿,毒微者不肿,故亦可以肿与不肿,察毒之甚与不甚也。然痘疮应期起发,毒必以渐尽出,故头面亦必以渐浮肿,此毒火聚于三阳之分,欲化脓浆,其宜然也。[2]其机理为:风火实热、温热时毒。其可因风热毒邪侵入,邪聚不散,气血瘀阻而为痛,阳明经循行入齿,若有脾胃积热,内外合邪,火热上炎则有红肿热痛,为热瘀症。正气不足时,风热时毒内袭,卫气分同病。卫分受邪遏郁,故始有憎寒、发热,继而肺胃热毒迫蒸,出现壮热烦躁,口渴引饮,咽喉疼痛等气分里热炽盛证候表现。与此同时,邪毒上攻头面,搏结脉络,而致头面部红肿疼痛。

  若邪毒内陷营血,也可出现动血耗血、闭窍动风等病理表现,但一般比较少见。本中药方中,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紫背天葵清热解毒,散瘀消肿;防风、白芷祛风解表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化瘀止痛;生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3]。诸药合用,使火热清除,气血畅通,肿痛消退,配合使用,清热解毒作用加强。临床应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急性口腔颌面部感染,有效缩短治愈时间,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疗效,并减少了抗生素的用量,减轻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医师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曾光明.口腔临床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9

  [2]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

  [3]张廷模.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1,42,74,80,81,96,310

  郭璇 李晓华 马传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