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语言妙用

  【摘要】本文通过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加强对抽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关键词】成语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68-8367(2014)12-0003-02

  地理教育专业,在大学归为理学,而在高中教学中又归为文科高考必考科目,这样一来就更加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边缘性,所以就要求我们高中地理老师在授课时既要注重理性逻辑理解,同时更得考虑我们的授课对象——文科学生。他们之所以选择了文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性思维相对较差,这也正是学生普遍反映地理难的原因。我们老师在授课时往往注重“理”,而忽视了地理的人文性,总把地理当成了理科学科,认为地理和物理一样,主要靠理解,人文地理很简单,不需要深究,但我这几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这是错误的。我们地理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弄一些很难的自然地理题来难倒学生,我深深知道这些“理”固然重要,是解释、让学生懂得地理现象的原因,不要忘记地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若能实时联系文科学生的语言专长,象有关成语,则会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下便为我个人在教学中运用成语的过程及心得。

  一、用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起步环节,具有酝酿情绪、激发兴趣、点明主题、引导思路的作用。导语引言的创新设计,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创新的导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引言的:“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成语日薄西山和斗转星移,那么,请大家回答一下,从地理角度看这两个成语产生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思考则可迅速回答日薄西山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斗转星移则主要和地球公转有关。然后我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以自转为主而产生的地理现象,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地理现象。”这样一来使我们这两节课承接的更加完美,让我们的文科学生激起了学习兴趣,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做好了心理准备。

  又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先出一道小题:和()细()、狂()暴()、暴()骤()。接着我说:“同学们,这是一组成语填空题,当然大家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有风有雨,风雨交加,变幻莫测,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平时大多关注天气预报,可是,天气预报中的一些术语同学们却知之甚少。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天气状况的常见天气系统,掌握他们的变化规律。同时自己也尝试做做天气预报,给这不测风云把下脉。”天气现象本来就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经过这么一点拨,兴味更浓,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二、用成语进行总结,增强记忆

  利用课堂小结,对知识进行概括深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回忆他们所熟悉的成语典故,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一节中,学习完三个知识点后,我说:“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自然,杞人忧天是无稽之谈,可是现在,实际情况呢,我们还能嘲笑杞人吗?”,“是的,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我们不仅不能嘲笑杞人,而是用自己的实际心动,就像我们先祖女娲那样补天。”学生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又如学习“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一节课时,我打出“水滴石穿,沧海桑田”这两个成语,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就会解释出来:“水滴石穿”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典型的像瀑布、峡谷。而“沧海桑田”则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如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都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再如在“我国的降水”一节后,我就问到:“我们常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么,大家说一下,怎样才能算风调雨顺呢?”学生经过讨论总结,更好的认识雨带进退规律。最后我总结说:“同学们现在应该理解,若季风按规律进退,则是‘风调’,这样进而导致锋面雨带也亦步亦趋,如影随形,循序移动,即为‘雨顺’,反过来,若季风活动反常,在一个地区停留的过久,或者一跃而过,那就是风不调雨不顺了。我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如果风调雨顺的话,各地农业就会丰收,那么就会国泰民安,若风不调,雨不顺的话,全国各地就会旱涝频繁,则农业歉收,民不聊生。”

  三、利用成语获取教学反馈

  知识反馈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通过知识反馈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程度,从而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据。

  例如在复习“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时,我提出成语“蜀犬吠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学生经过认真讨论,得出应该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双重影响,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相对湿度较大,河流又多,加之盆地地形闭塞,风力较弱,空气中的水汽大量滞留,故该地区多云雾天气,重庆市号称“雾都”,特别是冬季,雾气更大,太阳就更是难得一见,怪不得太阳一出来,连狗都觉得奇怪。看着同学们会心的微笑,我也不由得笑了。

  在学完“大气的热力状况”后,真是正午时分,我指着窗外对学生们说:“大家看外面正是‘青天白日’,可有时他又变得‘昏天地暗’,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们根据刚学到的知识,马上就回答出来:“青天”是由于晴朗的天空上白云尘埃较少,太阳辐射主要以质点进行散射,而其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折射,故晴朗的的天空呈蔚蓝色。“白日”则为中午的太阳,早晨傍晚他则为红色。学生经过这么一引导也便会理解这司空见惯的现象:早晨和傍晚是由于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层的路程长,波长较长的红、橙光由于不容易被散射而能长途跋涉到达地面,所以人们总是看到红日东升,残阳如血。中午则由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各色光均能到达地面,故此晴朗的天空是浩日当空。“但是我们不能做白日梦,白日做梦将一无无所得,只会过的昏天地暗的。”当然学生也会理解当大气中云层较厚或大颗粒的尘埃较多时,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故此天地就会显得昏暗无光。

  又如在“生物”一节学过后,我提出成语“青山绿水”和“穷山恶水”让学生们对比分析,学生再次经过思考讨论,加深了对“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的理解,也更明白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才会显得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我们生活的才会更加美好。反之,则会穷山恶水,环境退化。而我国由于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和庞大的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植被覆盖力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现象极其严重。“同学们,你们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创造者,更应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自己美好的明天。”这样通过分析、总结,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会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更增强了爱国情怀。

  在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学海洋中,在我们周围生活的宝库中,有很多知识与我们课堂密切相关。变个说法,换个角度,课堂便会兴趣盎然,妙趣横生,学生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深入到生活中来,从而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吕梅芳(广西凭祥市高级中学5326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