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的教学对话让课堂更精彩
- 来源:当代教师与教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学,镜子,录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9 16:08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言: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
【关键词】观察;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引出话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68-8367(2014)12-0036-0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数学问题往往是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产生的,因为只有在对话中才会产生新的观点、新的问题,才可能促成新的意义或方法的创造。对话,人类活动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是平等、信任、尊重平台上的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教育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实现一颗心去感动另一颗心;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一个灵魂塑造另一个灵魂;一个智慧启迪另一个智慧,才能使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应如何引导?如何点拨?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课堂对话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在学生实践体验后引出话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往往是印象最深刻的。
案例
教学内容:《镜子中的数学》教学片段
师: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面长方形的镜子,我相信每位同学都照过镜子,但你们想过没有,镜子中也有许多的数学学问。
听到这里全班同学都很期待地望着我,以为老师会告诉他们答案,我却说同学们先自己去找找吧!
听到这里,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了。有些同学拿着镜子翻过来翻过去地看,有些同学对着镜子做鬼脸,还有些同学将镜子对着数学书看……
师:同学们找得怎样了?
生1:我发现我笑,镜子里的我也在笑。
生2:我发现镜子里的数学书和我手中的书是反的,字也是反的。
生3:我发现我做鬼脸镜子里的我也跟着做鬼脸。
……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中小女孩照镜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1:是5:00。
生2:是2:00。
学生们争论不休,互不相让。
师:从镜子里看到的时间和现实是否一致?为什么?
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我们发现小女孩是5时照的镜子,不是2时,因为镜子中的时间左右错位了,镜子里看到的时间和现实是不一样的。
生2:我也发现了。
……
师:镜子中究竟有什么数学学问呢?我们再将镜子对着数学书封面的“数学”两个字,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讨论。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发现把镜字对着“数学”两个字竖放时,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是左右调换了位置。
生2:我们发现把镜子对着“数学”两个字横放时,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是上下倒过来了。
生3:我们小组还发现镜子竖放时,字是反的。
……
师:谁能用一句话归纳呢?
生:镜子竖放时,镜子内外左右错位,镜子横放时,镜子内外上下倒置。
师:这位同学归纳的太准确了,特别是用到了两个很恰当的词,希望同学们都要向他学习,积极开动脑筋。
师:同学们,刚才小女孩从镜子中看到的2时是错误的,而我们通过实验从镜子里看到的5时却是对的。同样都是从镜子中看到的时间,为什么会一对一错呢?
生:第一面镜子把原来的时间左右错位了,而第二面镜子又把错位后的时间左右错位了,也就是原来的时间了。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太精彩了!这一规律有什么用途吗?
生:可以利用镜子帮我们分析原来事例中的问题。
师: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随时带着镜子去分析问题,没有镜子时,该怎么办呢?
生1:镜子就是对称轴,按对称图形去思考准行。
生2:把图形翻过来,看背面印出的图形。
生3:数学太神奇了!
……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我在镜子外,你们在镜子里,我做一个动作,你们也做一个同样的动作,看看哪些同学的反应又快又准。
小结:
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含了许多的知识——利用镜面对称的原理找对称轴很明智。“镜子”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对称图形、寻找对称轴的又一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发现身边更多的数学问题,成为数学方面的有心人。
二、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引出话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和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在外部信息与原有知识框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动态地、真实地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有针对性地灵活施教,摒弃教师僵硬死板地灌输和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从而促使数学建构学习自然“发生”。“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为这是第一次出现带有符号的数字。因此,在引领学生建构这一概念时,要充分渗透符号化思想,即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亲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形式化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在以下教学片段中,学生主要经历了几个逐步推进的建构阶段。
教学片段(生活中的正负数):
师:请同学们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地在表格中表示出来,要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
师叙述、生记录:
①足球比赛,中国国家队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②学校这学期四年级共转来32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了11名同学。
③小朋友的妈妈做生意,在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教师将学生的记录情况进行归类,然后用投影展示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只有数字,没有符号。
第二种:用文字表示(其中还有错别字。)
第三种:数字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
第四种:数字前用左右箭头表示。
第五种:数字前用√、×表示。
第六种:数字前用+、-表示。
师:大家觉得这些方法怎么样?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生:我觉得第一种方法没有表示出足球比赛的胜负。
生:第二种方法记得太慢,还出现了错别字。
生:后面四种方法都把相反的意思表示出来了。
师:后面四种方法是用什么表示相反意思的?
生:数字前都加了标记。
师:这些标记都是一种符号。那这四种标记中你觉得哪一种最好呢?
生:用笑脸、哭脸图看着直观,但画起来比较麻烦。
师:你的意思是表示的标记要简洁一点,是吗?
生:是的,后面三种符号都比较简洁,写起来很快。
师:在后面三种表示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箭头,因为箭头方向明确,就像公共卫生间里写着一个“男”字加一个箭头,我们就知道朝哪边走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喜欢“√”和“×”,因为作业对了就打√,做错了就打×,它们相反的意思很明确,而且我们天天都要改作业,非常熟悉。
生:“+”和“-”相反的意思很明确,也是我们天天能见面的,它还是数学书上的。
师:大家都有各自喜欢的表示方式,哪一种最能让大家一眼就看明白呢?
生:我觉得这三种表示方式都可以,只要自己心里明白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就行了。
师: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符号我明白,但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怎样才能让大家看了都明白呢?
生:只有用统一的符号,才能让大家看了都能明白。
师:从统一符号的要求去看,你认为哪一种表示方式最好?
生:我认为第六种最好,因为用“+”和“-”不但能表示出相反的意思,还能清楚地知道:用“+”表示增加,用“-”表示减少,谁都能看明白。
师:你想的和数学家表达的一样,这种表达方式很简单,符号统一,一看就明白,所以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数学符号。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板书:正数)“+3”怎么读?
生:读加三。
师导读:应读作正三。
师:像下面的数呢?(板书:负数)“-2”怎么读?
生:负二。
教师介绍正负号,然后让学生用正负号写出上面表格中的6个数,并读出这些数。
师:这里的加号、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加号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
……。
三、在学生充分观察后引出话题
案例《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
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
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接下来,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当同学们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旋转”和“平移”后,老师请孩子们先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然后让他们站起身来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老师的话音刚落,一名学生起身一边表演一边说“我这样走就是身体向前平移”,接着他又表演了一个旋转的动作,以示区分。在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构建以有效对话为框架的数学课堂才是本真的数学课堂,才是自然的、有效的数学课堂。在“数学有效对话”中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在“数学有效对话”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数学教学由此而精彩,数学课堂由此而富有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福建教育》
[3]《数学新课程标准》
林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学区宏屿小学350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