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验探究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68-8367(2014)12-0070-02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希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比对。”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40分钟教学要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以往,教材总被视为“圣经”,一堂课都是围绕教科书进行,书中编排的顺序就是教学顺序,教科书中的内容就是课上教师所要教的内容,来不得半点更改。而新教材,打破了以前老的观念。教师不能照着宣读,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课标也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用教材教”不意味着教学可以“任意施为”。它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熟练把握的基础上,是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之上实施的。教学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知识背景和特点来进行教学。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与学校数学发生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就是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再者,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和学生行为是可观察,可观测的要素。从而,分析课堂教学情况,可通过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特征来分析。

  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在考虑数学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可重点考虑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其中学生行为是评价的重中之重。

  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更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有这样一种能力,能够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物体或事件,及时的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其实就是在创生课堂。组织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探疑。

  科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体系,科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复杂的结构体系,我们称之为科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体系。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三个最主要的元素是教师、学生和学校科学。通常学校科学是通过科学教科书表现出来,但科学教科书与学校科学不同,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地图与领土的关系一样。学校科学通过教师的处理成为科学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记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以及调整教学。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第三,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第四,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在很多课中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和归纳。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有没有发展,“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学生在获得亲身体验后会形成诸多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教者无法用言语,用知识的范畴向学生传授的。

  探究能力培养既是科学的学习目标,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对学生引导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应该怎样引导?第二,学生的思考是不是全面,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去引导。第三,学生的理解够不够深入?对不够深入教师应该去引导。

  在科学课上我们应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展示学生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学生每一次成功探究后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时间一久就能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发明者、创造者。因此在科学课上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潜能是十分重要的。

  杨金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东方红小学15050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