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摘要】“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能力,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达成理解,不在于获得信息而在于完成智慧。”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的工具化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68-8367(2014)12-0017-02

  “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能力,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达成理解,不在于获得信息而在于完成智慧。”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的工具化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教育将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人生,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新世纪的全面教育,是以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多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工作做了很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众所周知,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改革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当前国内外运用较多的主要有四种基本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模式、发现模式、自学模式、掌握模式。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须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能够科学反映有关学生思维、学习和行为规律的模式,是能够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序列开展学习活动的模式,同时也是能够始终促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的模式。基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背景,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凸显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坚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这也反映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各种教学模式中,自学模式是有非常重要的,今天,我谈的是关于自主探究学习的设计。

  首先,要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因为学习环境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外因。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这两部分设计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其目标则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不同的是前者从外因考虑,后者则从内因考虑。

  其次,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学习模式。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就是以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查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深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辨力,造就自己的独特思维。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广泛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了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就被激活。其次,教师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是当今基础教育的一大任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还应在具体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新的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而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与人才的竞争,能否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事关大局。所以,承担着基础教育重要任务的小学教育担负着历史性的重要使命。通过教学实验研究,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不断研究探索各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二是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提高,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随之出现,这都决定着教学模式不可能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它都具有针对性。否则,教学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所以老师必须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改变单纯填鸭式或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家长的角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创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2]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3]管海泉:营造课堂氛围,把握教学节奏【A】;江苏省教育协会2006年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

  [5]夏惠贤: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当代中小学教学研究。

  徐文芬(江西省丰城市第四小学3311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