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讨论”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如何才能使“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会学生讨论的方法;精心设计讨论的内容;巧妙地抓住课堂讨论的时机;讨论可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关键词】讨论 方法 内容 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68-8367(2014)12-0034-03

  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多项信息交流活动。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研究探讨,切磋琢磨,从而进行了情感交流,促进了思维发展,既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主题获取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起来,使课堂内不再有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它可以存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可以在同桌两人之间进行,比较方便、实用。有时还能闪现出创新的光芒,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两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两个苹果,两种思想互相交流却能激发新的思想。那么,如何才能使“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讨论的方法

  学生对于“同桌讨论”或是“小组讨论”可能并不陌生,但是和“真正掌握讨论的方法,高效发挥讨论的功能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讨论的方法。

  在课堂讨论中,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而且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能养成习惯,要虚心听,认真想,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给予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向对方质疑;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例如:让学生讨论,“当一个乘数比1小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小”这句话的对错时,甲生说对,乙生说错,乙生是举出一个实例说明这句话错,像0×0.3=0就可以说明其说法错误。

  另外,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习要有计划,要合理分配和把握讨论的时间,前提是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以免讨论流于形式。要告诉学生讨论的大致时间,学生要养成依据时间的长短来确定讨论的详略和深浅。

  二、精心设计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是通过教师确定的某一讨论内容来引导学生认识、探索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思考能力的。因此,讨论的内容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内容。确定课堂讨论的内容,应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一)要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师在确定课堂讨论的内容时,要力求选择具有讨论价值的内容,力求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以此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在教学“人民币的兑换”时,例题的问题是“折合人民币大约多少元?”当学生列出竖式,算出结果是54.203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内容:在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35.424元应该怎样付呢?为什么?通过讨论,从而让学生得到解决的办法———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积的近似值。

  (二)要抓住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课堂讨论要注意选择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难以理解的容易混淆的问题作为讨论题,这样容易吸引全体学生,引起大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实选取大家带有共性的的问题作为讨论课题,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认识,清除糊涂观念。

  (三)要做到量力性与高难度有机结合

  讨论内容的确定既不能太深奥,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一味地拔高,也不能没有一定的难度,提出的讨论内容学生不需要怎样思考都能确定讨论结果,片面地追求高难度或片面地考虑量力性,不但会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而且讨论起来也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讨论内容的确定一定要做到量力性与高难度有机结合。

  (四)讨论的内容设计力求具有创新的空间

  教师在设计讨论内容时,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同一个讨论内容,有时只是由于设计的形式有所不同,就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学生创新的萌芽。如:我听过《梯形的面积计算》这样一节公开课,这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能仿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通过讨论后,很自然地想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进一步地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整个一节课,学生思路顺畅,答案统一,表面上看起来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实质上这位老师走入了一个误区,讨论题的设计过于封闭,有意促使学生讨论的答案和教材上的方法相吻合,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上这节课时,把讨论题该为“能用几种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提问就打破了学生的定式思维,学生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有的学生在梯形内画一条线段,把这个梯形分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用求这两个图形面积之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沿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用求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的方法,也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讨论,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比如,比较五分之四和三分之二的大小我就把传统的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改为“能用几种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就为学生开拓了创新的空间。

  三、巧妙地抓住课堂讨论的时机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在选准课堂讨论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教学契机,巧妙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展开讨论;当学生求知中遇到困难,“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时展开讨论;当需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展开讨论;例如:我在教学“方程”的概念以后,为了及时促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必需具备几个条件呢?哪几个条件?及时让学生讨论,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讨论可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小学生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思维出在手指尖上。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有的讨论内容离不开操作的支撑,离开动手操作,讨论很可能不能顺利进行。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纸(让学生准备很多张)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取一份。学生开始讨论,开始出现了三种分法,后来通过鼓励,学生边讨论边动手操作又出现了5种;再比如:为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我曾设计过这样一道非常规题让学生讨论:“把9盆花平均摆成3排,每排摆4盆该怎么摆?”这道题,有部分学生只凭想象进行讨论可能有所困难,所以,我就启发学生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或者用手画一画,这样,讨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问题的解决就变的容易多了。

  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虽然课堂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仍然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把教师定位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就是在学生思路不开阔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中心内容进行发言,及时纠正离题现象,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以求讨论步步深入;要鼓励学生普遍发言,并且要注重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出小结。

  总之,“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组织讨论中应本着“激励、点拨、引导”的原则,来达到预定的目的,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科学、合理、巧妙地把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到新课程教学之中去,从而真正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

  普琼(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曲洛中心小学8582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