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始于兴趣,成之功于习惯,行之本于欣赏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中,阅读无疑是最重要的方法。只有你懂得阅读,掌握了阅读的能力,才能把看到的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哪怕在信息发展迅猛的今天。曾几何时有人认为阅读早应该成为过去式,其理由就是,任何需要的信息瞬间可得。没错,信息是可得,但是终究不是你的所有。所以知识的形成,还应是系统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绝无捷径。所以,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

  【关键词】兴趣,习惯,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68-8367(2014)12-0094-03

  学习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拥有知识,才能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趣。无疑,阅读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因此,阅读能力,就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当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帮他们生积累丰富的基础语文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能学会理解课文甚至鉴赏文学作品。

  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度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读”就被重视。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做练习上,小学学习阶段阅读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更让我们揪心的是,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萎缩。可以说,一个能成才的人绝不可能局限于读课本上的那几篇文章,成功的文人需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新课标》对各个年段课外阅读作出量化标准,但如何落实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为育人者,我们又可以做什么呢?明知问题所在,我们有所作为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书。”这句话可以理解,如果要阅读种种书,须从“语文教学入手”,须得法于课内。何谓“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浓厚的兴趣也。下面我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之始在于阅读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校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才能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实现大纲要求,否则一切将是一纸空文,流于空谈。如何才能培养起学生阅读兴趣呢?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实施“三段式教学”,及课前自学,课中共学,课后运用。提倡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一概不讲,腾出时间,增加学生阅读量,即可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又可在全班营造气氛,激起阅读兴趣。其次,对阅读量要有要求、有统计、有考查。对读书多的予以表扬,以激发阅读兴趣。最后,鼓励同学间互读,把自己喜欢的书籍介绍给同伴,并建立阅览角,保证有足够的富有趣味的材料以供需求。

  二、阅读能力的形成之功在于阅读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是学生顺利进行课外阅读的保证。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在阅读教学全过程中,教师都要提出培养习惯方面的要求,告诉他们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他们改正,而且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1、认真读书的习惯:严格要求学生读好每个字、词、句,对学生常出现的丢字、添字、重复等现象,教师要心中有数,具体分析,予以个别指导。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阅读时,就要把笔拿在手里,把笔记本放在一旁。阅读时,把好词、好句摘录下来,把个人的疑问、思考、理解、随想记录下来;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但要注意要求不必过高,以免给学生造成思想负担,挫伤积极性。

  3、抓住关键词阅读的习惯: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要抓住关键词,比如《钓鱼的启示》中——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阅读这一段对话时要抓住“好一点儿”“急切”“平静”“大声”“争辩”等几个词。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就能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4、带着情感阅读的习惯:情感朗读,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入情入境的效果的达到,是建立在学生对文章情感的领悟。所以,教学中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人物动作、表情、神态、心理活动的深刻理会。教学生朗读时,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反复读课文。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从而达到情感的深化。情感朗读指导教学,特别注意朗读的循序渐进。比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一篇课文中的父子对话时,指导学生先初读,让学生对父子两的心理活动有初步的了解;再细读,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何有这样的“无理要求”;最后是精读,让学生感悟领会做人的道理。

  5、带着想象阅读的习惯:这种朗读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把读中悟出出来的道理和想象结合,读和想象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要表达的做人道理的领悟。还是举例《钓鱼的启示》这一课的教学,当钓到一条大鲈鱼时,爸爸却一反常理要求我把鱼放掉。当然,事出有因,爸爸为何要这么做?这是个疑问!因为有疑问,所以要想象。想象的本因就是疑问,爸爸为何会有这样“过分”要求?在我看来,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爸爸到底怎么啦,爸爸心里想什么呀。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理喻的。再者就是爸爸既然要求放鱼,又为何要看鲈鱼好一会儿?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想象,因为此时爸爸并没有说出原因。

  6、领会角色阅读的习惯:好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及时入文入境入情,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情景。比如《钓鱼的启示》中“我”对爸爸的要求放鱼的“不可理喻”的心理感受。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先想想假如是你,心情该是如何,对爸爸的无理要求正常反映该是如何。那么,这些心情如何在表情和语气上又是怎么样的呢。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真实再现出来。

  三、阅读能力的目标之本在于欣赏作品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过程,阅读最终目的是得到美的享受。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说出个人感受,是喜爱是憎恶,是同情是鄙夷,是赞成是反对。这些感受可以通过文章的优美语句来强化,也可以通过形象分析来引导,形象分析是阅读教学的创新点。教师在人物形象分析要“入格,即入境、入情、入理”;又能“出格”,即学生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因为阅读过程蕴含认识,离不开个体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善于质疑,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无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在教师质疑与学生的解疑中,进行再阅读,从而推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是,有的学生从课题中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从课外中的具体的词语进行提问,如什么是“大话”,什么是“无边无际”等词语意思。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第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些都是有利于允许学生合理展开想像,答案可谓多、奇、异,而这些并非学生凭空想像,而是他们通过语言文字分析,进入了作品情景的再现。再比如上《爬天都峰》这一课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地让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后来,她是怎样爬山天都峰的”这些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依照课文内容和小妹妹思想变化的顺序进行的。教学中,巧妙地提出,教师提纲式地进行解决,让学生进行想象。既解决了教学的完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欣赏作品的能力。

  如果把阅读比作一支火箭的话,那么阅读能力系统就是火箭各部件,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程序,兴趣则为阅读的动力。如果在教育教学中有了以上种种,学生这个“卫星”将被火箭送入知识的太空翱翔。总而言之,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系统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够急功近利,要有计划,再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并且,我们要懂得大语文观,要懂得语文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参考文献

  [1]《201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周翠青《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郑慧(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宏屿小学35010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