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克绍教授对泄泻的分型论治

  摘要:《伤寒论》是祖国古典医学名著之一,也是学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之书。李克绍教授是全国著名伤寒研究专家,且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尤其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颇有心得。李克绍老师对泄泻一病辨证细微,见解独特,用药精当,在临床中收效颇佳。

  关键词:治泄 伤寒论 分型论治

  1.渗利法 渗利法适用于大便稀薄如水泻,小便短少,腹部发满,没有里急后重感,也没有脓血混杂。这样的腹泻,病灶一般在小肠。治疗这样的腹泻,宜选用利小便的药物,使水走前阴,大便才能不泻。渗利法常选用药物白术,车前子,萆薢来治疗水泻,均有较好的渗利小便的作用[1]。

  2.升提法 升提法适用于稀便中夹有气体,泻下泡沫,排便时连续有排气声响,脉搏可能见浮脉。因为稀便中夹有气体,因此病因为风,治疗时应选用治风药物,多选防风、荆芥、麻黄、桂枝、葛根等。这些药物可以鼓舞胃气上升,因此可以止泻。《脉诀汇辨》中治疗受风邪的泄泻用了麻黄、升麻、葛根、甘草、生姜等有发汗作用的药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应当注意脉浮或风邪表症明显的,服风药应当发汗。没有风证表脉,只是大便溏薄有气体的,就不需要发汗了。

  3.清凉法 清凉法使用于热泻,其特点为:大便的时候,肛门灼热,粪门弹响连声,粪色深黄,酸臭难闻,小便赤短。此时应该选用苦寒泻热药来泄热止泻。这也是《内经》中“热者清之”的治法。古人治热泻,用黄芩汤,即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四味药水煎服。

  4.疏利法 疏利法是用于肠道内有陈旧性未消化好、未排泄净的食物、瘀滞或粪块。治疗这样的腹泻,应排掉肠道里的废杂物,使大便按时排泄,按时停止。肠中有像痰一样的黏浊物质所造成的腹泻,中医叫痰泻,重症者当用滚痰丸。症状较轻,只是阵发肠鸣,大便夹痰夹水的,当用二陈汤加味治疗。伤食造成的腹泻,也适用疏利法。可用平胃散加神曲、麦芽治疗,使积食消除,大便可通。对于顽固的瘀滞,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积热、痼冷两大类。积热可用大黄切片治疗,痼冷可用蜡匮巴豆丸治疗。

  5.平肝法 凡腹泻而兼有痉挛性腹痛的,应当采用平肝法。平肝止泻的代表方是痛泻药方,治痉挛性腹痛腹泻,痛一阵,泻一阵,脉弦。方用白芍、防风、白术、陈皮,水煎服。其中白芍、防风能疏肝解痉挛,白术健脾,陈皮理气。不论是新病,或常年久病,不论是否是泻在五更,只要见有脉弦,或兼痉挛性腹痛,就可以采用平肝法来止泻[2]。

  某患者腹泻20余年,每年春天发作,夏天即不治自愈。发作时,每天寅、卯时一连泻十几次,其余的时间差些,肝脉弦,脾脉弱。脉弦是肝旺的表现,因为脾脉弱,因此是肝强脾弱。方用白术、茯苓、白豆蔻、炙甘草健脾益气,白芍、肉桂平肝,当归、木瓜、沙参养肝。平肝扶脾,疾病自愈。

  6.甘缓法 适用于次数很多的泄泻.可能每天数十次,而且一觉要大便则急如厕,稍一晚则来不及。舌苔薄白。此为脾虚下陷,水谷不生精微,反成水湿.肠道传化失常。治则当“甘轻缓之”.用甘味药以缓泻下的程度。方用《罗氏会约医镜》中的甘缓汤加减,药如人参、白术、茯苓、升麻、陈皮、薏仁、芡实、木瓜、白蔻仁、砂仁、炙甘草等.若人参价高可用山药代替,若方中加入肉豆蔻和木香则效果更好。

  7.酸收法 用于久泻耗气、气虚不摄之腹泻。证见腹泻时间久,虽没有急不可待,但也频繁如厕,粪便量不多,无热痛酸臭等症状。酸收的药物如乌梅,五味子有很好的止泻效果。治以《罗氏会约医镜》中的酸收丸,药如人参、山药、白术、良姜、诃子肉、石榴皮和五味子,白石脂。共研细末,米汤送下。又如《扶寿精方》中治腹泻兼口渴,用乌梅一味煎汤代茶常服。又如五味子一味,可治疗五更泻。

  8.固涩法 用于泄泻日久、肠气下脱之腹泻。它与酸收法有些相似。证见大便不能禁止,肛门下坠或有脱肛,虚坐努责,或是大肠已滑。治以涩味药为主药,药如肉豆蔻、罂粟壳、赤石脂、秸矾、木贼、龙骨等。本法与酸收法不同,临床应用时如只是气虚,有大便即泻,努责不突出者用酸收法。但无论是酸收或固涩,都是在邪少虚多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经验方》中,水泻不止,罂粟壳,乌梅,大枣,水煎服。《太平圣惠方》中老人泄泻不止,用枯白矾,柯子共为沫,米饮调服。

  9.健脾法 用于脾虚之泄泻。证见大便稀溏,又见身体疲倦懒惰。食欲不振.腹痛发满,口淡乏味,舌苔薄白脉弱。脾主运化,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水谷直趋大肠,故会出现腹泻。治疗应当强健脾的功能,药如人参、自术、莲子等,称为健脾法;同时可参以渗利小便的药物如茯苓、车前子。常用的方剂如胃苓汤.药如苍术、厚朴、陈皮、自术、茯苓、泽泻、猪苓、肉桂,水煎服,有很好的健脾利湿作用[3]。

  10.温肾法 适用于大便溏泄,或大便清稀如鸭粪,或五更泻。证见命火不足,大便溏泻,饮食少,疲乏无力.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此外凡脾胃虚寒日久,用温脾药不效者,大都是肾阳虚衰,可用温肾法,药如补骨脂、骨碎补、附子、肉桂,益智仁等,所有的腹泻大都关系到脾,在方中也加一些健脾温脾药。《世医得效方》中单用益智仁一味药治疗气脱所致的腹泻,因为益智仁有温肾固脾的效果,所以服下即止。常用方四神丸,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加以生姜红枣,饭前服下,方中的肉豆蔻主要用来温脾止泻。四神丸也主要用于腰酸久泻,四肢发凉或五更泻泄。在治疗五更泻泄时,必须在临睡前服药。

  参考文献

  [1]董建栋.淡渗利湿法治泄泻的药理学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134.

  [2]陈丽平.李中梓治泻九法的理论依据和运用要素[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3]王成果.李克绍治泄十法临床应用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9):92-93.

  文/谢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